胃病是三分治疗七分养,慢性胃肠疾病尤如是。天气凉,喝点生姜红糖;人较瘦,胃张力低,胃排空差,属脾虚,要健脾,煮点八宝粥喝,把黄芪砂仁神曲乌鸡煮汤饮用,西医叫“优质蛋白易消化”。

  中医理论,听起来古奥,其实很多都与现代医学相通。如董建华教授是中医界第一批院士,他讲脾胃通降理论,认为胃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这跟胃肠动力学的胃肠道移行性复合运动是一个道理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四大基石:戒烟限,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实际上,在养生方面,中医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黄帝内经》讲“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运动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说得多么好啊!中医的养生之道,归纳为四句话: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形神兼养,三是动静结合,四是审因施养。

  中医养生方法有很多,如神养、行养(打太极拳等)、气养(健身气功)、形养;食养、药养、术养等。养生还要因人而异,补药不能乱用,不是张三吃红参你就吃,四吃虫草你也吃,而要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类型调补。

  中医进补,类似木桶原理,一块板低了,水面就低了,桶里的水就少了。所以,进补不应什么都补,而是缺什么补什么。

  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不要轻易进补,中老年后由于身体不合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补。养生首先重休闲、锻炼。中药进补要缓补,一般都以丸药或膏滋方缓慢进步。要按季节补,因人而异,冬令主收藏,缓补之后,来年春夏能有一个很好的机体功能;不要随便大剂量进补,以免化火伤阴等,导致副作用。

  此外,为官、为商者的养生,重在修心,要点是一个“静”字,沉下心来。人到中年,见闻广博,阅历渐丰,欲望也多,所以修心养德、心境平和、心理平衡很重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世事是身心健康之本。

  中医治疗慢性病就是一个状态的把握与调整,即辨证论治,各种症状组合到一块就是证候,判断为某种状态就是辨证,有单纯的证也有复合的证。如,某甲说我经常餐前胃痛,容易饿,嘴里特别苦,中医诊断是胃热;某乙说胃胀嗳气,认为是气滞;还有人表现为手脚凉,腹部受凉就痛,虚寒。中医就是针对不同的状况采用对应的中成药或汤药治疗,强调个体化。养生也如是。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