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五脏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五邪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三至第八等篇。

邪在肺,则病皮肤寒热①、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肺病有五②。

平按:“皮肤”下《灵枢》有“痛”字,《甲乙》有“痛发”二字。

①“寒热”前,盛文堂本有“痛”字。

②“有五”,盛文堂本误作“五有”。

取之膺中外输,背三椎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起之。

膺中内输,在膺前也;膺中外输,肺输也,在背第三椎两傍。心输在第五椎两傍,各相去三寸,按之快然,此为输也。肺之五病,取于肺输及肺缺盆中也。

平按:“输”《灵枢》作“腧”,《甲乙》作“俞”。“三椎五椎”《灵枢》作“三节五脏”,《甲乙》无“五椎”二字。“以起之”《灵枢》、《甲乙》作“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者,善节时肿,

肝病有四也③。

平按:“则两胁中痛”《甲乙》作“则病两胁中痛”。“行者善节时肿”《灵枢》作“行善掣节脚肿”,《甲乙》作“节时肿善”。

③“也”字,盛文堂本无。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

行间足厥阴脉荥①,肝脉也,在大指间。肝在胁下,故引两胁下痛,与《明堂》少异也。

①“荥”,盛文堂本作荣;仁和寺本亦作“荥”。

三里以温胃中,

三里足阳明胃脉。人病寒中阳虚也。故取三里足阳明,即胃中温也。

血脉以散恶血

恶血在内上下行者,取其病处脉血见者,刺而散之也。

取耳间青脉以去其

耳间青脉,附足少阳脉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如鸡足青脉络,刺出血如豆,可以去也。

平按:“”《灵枢》作“”,《甲乙》作“”。注“附”,袁刻作“”。

邪在脾胃,则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阳气,即足阳明也。阴气,即足太阴也。此脾之七病,皆取三里以行补泻,故曰调之。

平按:“则肌肉痛”《灵枢》、《甲乙》作“病肌肉痛”。“善肌”,袁刻误作“善肌”。“皆调于三里”《灵枢》作“皆调其三里”。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如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涌泉足少阴脉井,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中。昆仑足太阳经,在外踝跟骨陷中。肾之病,皆取此二穴,刺去血也。

平按:“则骨痛”《灵枢》、《甲乙》作“则病骨痛”;“按如不得”作“按之而不得”。“颈项痛”《甲乙》作“颈项强痛”。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

心病三种,皆调其手心主经脉之输也。

平按:《甲乙》“喜悲”作“善悲”;“而调之其输”作“而调其俞”。


上一篇:五刺 下一篇:五节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