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第十六卷-欬逆门


  《内经》曰:岁金太过欬逆,金郁之发欬逆,少阴二气欬逆。古谓之呃逆气上逆作声之名也。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是心火刑于肺金也。易老曰:欬逆者,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金不纳,何其当哉。俗以为者非,盖者出声也,出其气,声尽,然后呼也,出入呼吸,大有不同。况者本于胃,欬逆者本于肺,又岂可例论哉!然是证或由水渍于肺而心痞,或喜笑过多而气噎,或咽饮错喉而气呛,或急食干物而气塞,皆令作欬逆之声,连续不绝,俗谓吃忒是也。人或以纸捻取鼻嚏而止,或冤以恣贼,因恐而止,或鼻热闻食香调气而止,皆抑之骇之而使气下也。又有胃气寒而呃,元礼戴氏以杂病发呃者皆属寒,惟有伤寒发呃属热。盖由阳明胃实过经失下,清浊不得升降,以致气不宣通而作。或又有饮食填塞胸中而气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闭于上,火起于下,而气不得伸越者。又有吐利胃虚膈热而作呃者,又有气血虚作呃者,不可以不辨也。

  伤寒阳症欬逆者,盖由阴消将尽,肠火暴甚,直冲而上,出于胃,入于肺而作声。所以东垣用凉药以泻热降火。其阴症欬逆者,盖以阴气先消,阳火将竭,浮于胸中,亦欲散也。故反用丁香干姜之属,以养胃中阳气,胃气一和,阳生则阴长也。

  丹溪云:伤寒发呃亦有四症不同。有中气不足,脉虚微,气不相续而发呃者,宜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加黄柏以降虚火,或少加附子,服之立愈。有阳明内实,失下而发呃,宜大承气汤下之。有渴而饮水太过,成水结胸而发呃者,宜小陷胸汤,或小青龙汤麻黄附子,治水寒相抟发呃者,妙。有传经伤寒热症,误用姜、热药助起火邪,痰火相抟而为呃者,宜用黄连解毒白虎汤,及竹沥之类。大凡食呃,便秘者,大承气下之;便软者,泻心汤主之。久病虚者,见此症最危。《心法》云:欬逆有痰、有气虚、有阴火,视其有余不足治之。其详在《格致余论》。不足者,人参白虎大补丸。有余并有痰者,吐之,人参芦之类。痰碍气而呃逆者,用水吐,此乃燥痰不能出。痰者,以陈皮半夏气虚人参白术阴火黄连黄柏滑石。欬逆自痢者,滑石甘草、炒黄柏白芍药人参白术陈皮竹沥服。

  戴元礼云:欬逆因痰与热,及胃火者,极多。

  橘皮竹茹汤

  胃热多渴,呃不进饮食。

  赤茯苓  陈皮  枇杷叶  麦门冬  竹茹  半夏(各二钱五分)  甘草(炙)  人参(一钱二分)

  分二服,每服姜七片,水煎。一方只用人参陈皮甘草竹茹

  小柴胡汤加姜三片,柿蒂三枚,轻服,治同上。

  橘皮干姜汤

  胃寒欬逆。

  陈皮  通草  干姜  桂心  人参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丁香柿蒂散

  病后胃中虚寒,欬逆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治。

  人参  茯苓  陈皮  半夏  良姜(炒)  丁香  柿蒂(各一两)  生姜(一两半)  甘草(五钱)

  水煎服。调苏合香丸服,尤妙。一方只用良姜丁香柿蒂甘草,四味水煎服。

  柿蒂汤  胸满欬逆不止。

  柿蒂  丁香(各三钱)

  一方加人参、姜五片,水煎服。

  皂荚半夏汤

  治欬逆欲死。

  半夏(一两)  皂荚(八钱,去皮、弦,炙)

  为末,炼丸,梧子大,每三丸,枣汤吞,日三服,夜一服。

  羌活附子汤

  吐痢后胃寒欬逆。

  羌活  附子(炮,去皮、脐)  茴香(炒,炙,半两)  干姜(炮)  丁香(各一两)

  每二三钱,水一盅,盐少许,煎七分服。

  灸欬逆法

  乳下一指许,与乳相直,骨间陷处,妇人三壮,男左女右,只灸一处,火至则瘥,不瘥即不治。又云:其穴只当取乳下骨间动脉处是。

  无病偶然致呃,此缘逆气而生,宜小半夏茯苓汤枳实半夏汤,或用煎汤泡萝卜子,研取汁,调木香调气散,乘热服逆气用之佳。

  人参白术汤

  人参  黄芩  柴胡  干姜  甘草(炙)  栀子仁(各五钱)  白术  防风  半夏(炮)  五味子

  每服五六钱,加姜五片,水煎服。

  《宣明》桂苓白术散

  消痰止欬逆,散痞塞,开坚结痛闷,进饮食,和脏腑

  干生姜  官桂(各二钱半)  茯苓  半夏(各一两)  白术  橘红  泽泻(各五钱)

  上末,面糊丸,小豆大,姜汤下三十丸,日三服。一方加黄连半两,黄柏二两,水丸,效尤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