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全国中草药汇编》:树地瓜

实际拼音: Shù Dì Guā
来源: 桑科无花果属植物撕裂榕Ficus laceraatifolia Levl. et Vant.,以果序托入药。四季采根,秋冬采收果序托,分别晒干。
性味:

根:涩,微咸。

果序托:甘,平。

功能主治:

根:清热解毒

果序托:下乳

用于痢疾,尿路感染,乳汁不足,颈淋巴结结核,痔疮。

用法用量: 5~8钱。

《中华本草》:树地瓜

出处: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实际拼音: Shù Dì Guā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裂叶榕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gasparriniana Miq.var.lacerati-folia(Levl.et Vant.)Corner[F.laceratifolia Levl.et.Vant.]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果实,晒干。

原形态: 灌木或乔木状,高达3m。全株有乳汁;幼枝具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0.3-1cm,具毛;托叶披针形;叶片坚纸质或近革质,倒卵状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7Cm,宽2一6.Scm,上半部具不规则的齿裂或缺刻,有时不裂,先端长渐尖,基部阔形,叶表面无毛,叶背沿叶脉有稀疏毛;侧脉4一7对,网脉明显。隐头花序(榕果)单生于叶检腋,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无毛或幼时有毛,顶口片直立,成熟时紫红色,长0.8-1.8cm,宽0.7-1.3cm,基生片3;雄花和瘿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具花被片3,雄蕊2;瘿花花柱短,房球形;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雌花无梗,花被片3-5,淡黄色,有棕黄色斑点。瘦果。花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300m的山地林中或水边灌丛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南部、四川、贵州、云南。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紫红色或深紫色,球形或椭圆形,常见残存的片,横切面花序托内壁着生众多小瘦果,有时壁的上部还可见枯萎的雄花。气微香,味微甘、涩。
性味: 甘;性平
功能主治: 下乳。主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4g。

《中药大辞典》:树地瓜

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实际拼音: Shù Dì Guā
别名: 山枇杷牛奶根斑鸠食子(《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桑科植物破裂叶榕果实。全年可采。
原形态: 灌木,高达1.5米,有乳汁。树皮灰褐色。单叶互生,叶片坚纸质或近革质,倒卵形咸倒披针形,边缘有深裂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被褐色粗毛,脉上更密;叶柄密被白色柔毛。隐头花序单生于叶腋;花小,多数;花托有柄,较粗,被毛,花托基部和口部都具片,表面绿色,有白点和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被裂片2~6枚,雄蕊1~2枚;雌花被有时不完全或缺,花柱偏斜,线状。隐头果序卵球形或近圆球形,被毛和白色斑点。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木林中、路边。分布四川等地。
性味: 根:涩微咸,平。果:甘。
功能主治: 下乳,收敛。治红白痢疾,淋症肿痛,乳少九子烂疡,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8钱。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