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瓦草

出处: 滇南本草
实际拼音: Wǎ Cǎo
别名: 白前(《滇南本草》),滇白前(《植物名实图考》),金柴胡大牛膝九大牛(《云南中草药》),青骨藤(《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石竹科植物瓦草。秋季采.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斜卧,高约50厘米。根圆锥形,肉质肥厚。茎中空,具膨大的节,有短柔毛与头状腺毛。叶对小,无柄,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5厘米,宽2~3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形,边缘做呈波状,两面具乳灾及短柔毛,二歧聚伞花序,顶生;萼筒绿色,密被腺毛,先端5裂;花瓣5,淡红色,匙状倒披针形,喉部具副花冠,鳞片2深裂;雄蕊10,花丝吐露,花药白色,丁字着生;子房上位,花柱3枚,分生。蒴果圆锥形,1室。种子肾形,棕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荒地及石灰岩地区。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产云南。
性状: 干燥根呈圆锥形,长可达40厘米,常扭曲。外表黄白色,有纵皱纹及横孔纹。质脆,易折断。断面样状,维管束不明显,呈黄色而稀疏的放射状排列。气无,味辛苦。
性味:

辛苦,凉,有毒。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辛苦。"

②《云南中草药选》:"苦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止痛,利水通淋。治肺热咳嗽风湿骨痛腹痛外伤疼痛,淋病。

①《滇南本草》:"开关通窍,清肺热,利小便,治热淋。"

②《云南中草药选》:"镇痛,止血,清热,利水,通窍。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腹痛等各种疼痛,外伤山血。"

③《云南中草药》:"止咳化痰,清热通淋,止痛。治肺热咳嗽热淋外伤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用于止痛:取青骨藤根制成片剂,每片0.5克,每次2~4片,痛时口服。临床用于各种疼痛32例,一般15分钟开始痛减,半小时痛止。维持时间最短5小时,长达20小时。

《中华本草》:瓦草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实际拼音: Wǎ Cǎo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瓦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lene asclepiadea Franch.[Melandriumviscidulum( Franch.)Hand.-Mazz.Var.Szechuanense(Wills.)Hand.-Mazz.]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根,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斜卧,高约50cm。根圆锥形,肉质肥厚。茎中空,具膨大的节,被有短柔毛及腺毛。叶对生;无柄;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5cm,宽2-3cm,先端锐尖,基部形,边缘微呈波状,两面具乳突及短柔毛。二歧聚伞花序顶生;萼筒绿色,密被腺毛,先端5裂;花瓣5,淡红色,匙状倒披针形,喉部具副花冠,鳞片2深裂;雄蕊10,花丝吐露,花药白色,丁字着生;子房上位,花柱3枚,分生。蒴果圆锥形,1室。种子肾形,棕色。花期6-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200m以下的山野荒地及石灰岩地区。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地区。

性状: 性状鉴别 根条长圆锥形,有时分枝,直径3-12mm,长达30cm,芦头明显。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具横形的皮孔及纵皱。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显质,外轮皮层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苦、微麻。
性味: 苦;辛;性凉
归经: 肺;肾经
功能主治: 镇痛;清热;利尿;化痰。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胃脘痛;热淋;肺热咳嗽外伤出血;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末,1.5~3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撤敷。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开关通窍,清肺热,利小便,治热淋

2.《云南中草药选》:镇痛,止血,清热,利水,通窍。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腹痛等各种疼痛,外伤出血。

3.《云南中草药》:止咳化痰,清热通淋,止痛。治肺热咳嗽热淋外伤疼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