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结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规律,使用频次前3位药物炙甘草黄芩柴胡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前3位为炙甘草黄芩黄连黄芩栀子黄芩药物关联系数前3位分别为麦冬鳖甲麦冬大黄连翘厚朴。提示外感发热用药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其次是泻下药、化痰咳药。对外感热病的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相关经典方剂,并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运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165首,用药235味。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炙甘草(89)、黄芩(61)、柴胡(39);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炙甘草黄芩(33),黄连黄芩(28),栀子黄芩(27);药物关联系数前3位分别为麦冬鳖甲麦冬大黄连翘厚朴;演化出核心组合22组,新处方11首。结论:外感发热用药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其次是泻下药、化痰咳药。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而致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转变迅速、病程短等特点。传统经典方药在外感热病的治疗上,具有疗效确切、广谱低毒、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等优势。我们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外感发热经典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其常用药对、组方规律、核心组合,以期为外感发热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取自中医温热病研究系列图书《温病大全》。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外感病证及发热的诊断标准;②医案中症状记录不完整。 1.2  数据预处理  参考《中药学》(7版)、《中国药典》(2015版)、《中华本草》等工具书,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别名统一(银花二花统一为金银花,云茯苓云苓统一为茯苓等)、复合药名拆分(二冬拆为天门冬麦冬等)。 1.3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数据分析”模块的“方剂分析”功能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通过软件的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及新方分析等相应功能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统计  共纳入方剂165首,用药235味,其中使用频次>20的药物15味。参考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将使用频次排名前40位的中药按功效进行归类,结果显示用药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其次是泻下药、化痰咳药。 2.2  关联规则组合结果  设置支持度为19、置信度为0.87,所得药物组合,药物之间关联规则的网络。 2.3  药物关联度结果  结合方剂数量和对不同参数的经验判断,设置相关度为10,惩罚度为9,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药对关联度,将其中关联系数在0.018以上的药对进行列表。 2.4  药物核心组合结果  对以上药物间关联度分析结果,根据相关度与惩罚度相互约束原理,演化出3~4味药核心组合。   2.5  新处方分析结果  在药物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方法得到11个新处方,具体为:①白芍当归陈皮白术;②连翘芒硝知母薄荷;③连翘桔梗薄荷茯苓紫苏叶;④大枣厚朴栀子石膏;⑤黄芩黄连栀子黄柏蝉蜕车前子;⑥芒硝知母生地黄茯苓;⑦半夏知母石膏生地黄;⑧半夏生姜生地黄柴胡人参;⑨知母生地黄牡丹皮天冬;⑩炙甘草陈皮白芷牡丹皮人参;⑾大黄薄荷厚朴栀子
3 讨论
  根据用药频次结果可以看出,用药排前3位的分别为炙甘草黄芩白芍,其次是大黄黄连柴胡。对高频药物进行归类,结果表明用药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其次是泻下药、化痰咳药。根据药物关联组合,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炙甘草黄芩黄连黄芩栀子黄芩,涉及的药物以清热、补虚、解表为主。药物关联系数前3位分别为麦冬鳖甲麦冬大黄连翘厚朴。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4味药核心组合22组。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得出11个新处方,这些新处方虽不同于经方,但一定范围内可以给外感热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对外感热病的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外感热病发病急,病程短,不同时期对其治疗的用药规律亦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规范其辨证用药规律。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2017年第8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庆升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