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边旗

实际拼音: Bàn Biān Qí
来源: 凤尾蕨凤尾蕨属植物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 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辛,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黄疸型肝炎,结膜炎;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疮疡肿,湿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水煎洗患处。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半边旗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实际拼音: Bàn Biān Qí
英文名: Semipinnated Brake Herb, Herb of Semipinnated Brake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半边旗的全草或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semipinnat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根茎采挖后,除去叶须、根和鳞叶,洗净,趁鲜切片,干燥。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茎短,匍匐,密被狭披针形、黑褐色鳞片。叶疏生;叶柄粗壮,直立,长20-50cm,深褐色,或近基部呈黑色,光亮,裸净与叶轴同;叶近革质,两面无毛,卵状披针形,长15-50cm,宽10-25cm;上部羽状深裂达于叶轴,裂片线形或椭圆形,劲直或呈镰形,全缘,基部下延;下部约在2/3处有近对生的半羽状羽片4-8对,疏生,顶端长尖,全缘,上缘不分裂,下缘深裂达于中脉,裂片线形或镰形,基部下延;叶脉明显,单出或分枝。孢子囊群线形,连续排列于叶缘,子囊群盖线形,膜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50m以下的林下或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华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等地。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3-羟基-6-羟甲基-2,5,7-三甲基-1-茚满酮(3-hydroxy-6-hydroxymetyyl-2,5,7-trimethyl-indan-1-one),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贝壳杉烯-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S)-kauran-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R)-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R)-kauran-19-carboxylic acid],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6-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16(S)-kauran-19,6-olide]。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 半边旗水提取液(PWE)和醇提取液(PAE)对体外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K562有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并明显降低HL-60细胞的分裂指数,半边旗5g/kg对体内移植性肿瘤小肉瘤S180和小HepA肝癌也有明显的抑瘤作用,低10倍剂量的半边旗水提取液与低剂量5-氟尿嘧啶(5-Fu)联合用药可使5-Fu抑瘤率提高,在抑瘤的同时不降低荷瘤末梢血白细胞数。

2.抗菌作用 100%半边旗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毒性 以75g生药/(kg·d)小灌胃,连续观察1星期无异常;PWE和PAE溶血试验均为阴性,提示急性毒性很低。

性味: 苦;辛;凉
归经: 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主泄泻痢疾黄疸目赤肿痛;牙痛吐血;痔疮出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皮肤瘙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

1.《岭南采药录》:凡毒蛇咬伤,可将叶捣烂和片糖敷;治疮,煎水洗。

2.《南宁市药物志》:止血,生肌,消肿,止痛。治跌打,痢疾发背,蛇伤。

3.《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根茎,煎服,治目赤肿痛。


《中药大辞典》:半边旗

出处: 《岭南采药录》
实际拼音: Bàn Biān Qí
别名: 甘草蕨(《广州植物志》),甘草凤尾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类》),半边莲半边蕨(《广西药植图志》),半凤尾草(《南宁市药物志》),半边风药(《贵州民间药物》),凤凰尾巴草(《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单边旗半边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风尾科植物半边旗带根全草。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茎短,匍匐,密被狭披针形、黑褐色鳞片。叶疏生;叶柄粗壮,直立,长20~50厘米,深褐色,或近基部呈黑色,光亮,裸净与叶轴同;叶近革质,两面无毛,卵状披针形,长15~50厘米,宽10~25厘米;1回羽状分裂,上部羽状深裂达于叶轴,裂片线形或椭圆形,劲直或呈镰形,全缘,基部下延;下部约在2/3处有近对生的半羽状羽片4~8对,疏生,顶端长尖,全缘,上缘不分裂,下缘深裂达于中脉,裂片线形或镰形,基部下延;叶脉明显,单出或分枝。孢子囊群线形,连续排列于叶缘,子囊群盖线形,膜质。
生境分布: 生于林下、溪边或墙上等阴湿地。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及台湾等地。
性味: 《陆川本草》:"辛,凉。"
功能主治:

止血,生肌,解毒,消肿。治吐血外伤出血,发背疔疮跌打损伤目赤肿痛。

①《岭南采药录》:"凡毒蛇咬伤,可将叶捣烂和片糖敷:治疮,煎水洗。"

②《南宁市药物志》:"止血,生肌,消肿,止痛。治跌打,痢疾发背,蛇伤。"

③《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根茎,煎服,治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复方:

①止吐血:生半边旗一握,捣烂,米泔水冲取汁饮。

止血埋口:生半边旗捣烂敷或干粉撒刀斧伤处。

③治马口疔半边旗嫩叶二份,黄糖一份。捣烂敷。(①方以下出《广西药植图志》)

④治中风半边风药石菖蒲马蹄决明各三钱,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