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第一节 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一、荧光现象


(一)光的产生

一此化学物质能从外界吸收并储存能量(如光能、化学能等)而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再回复到基态时,过剩的能量可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射(即发光)。

光发射的特点是:可产生光的分子或原子在接受能量后即刻引起发光;而一旦停止供能,发光(光)现象也随之在瞬间内消失。

可以引起发光的能量种类很多,由光激发所引起的光称为致光。由化学应所引起的称为化学光,由X线或阴极射线引起的分别称为X线光或阴极射线光。光免疫技术一般应用致光物质进行标记。

(二)光效率

光分子不会将全部吸收的光能都转变成光,总或多或少地以其他形式释放。光效率是指光分子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光的百分率,与发射光光量子的数值成正比。

光效率=发射光的光量分子数(光强度)/吸收光的光量子数(激发光强度)

发射光的光量子数亦即光强度,除受激发光强度影响外,也与激发光的波长有关。各个光分子有其特定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光光谱),即在某一特定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和最大发射峰。选择激发光波长量接近于光分子的最大吸收峰波长,且测定光波量接近于最大发射光波峰时,得到的光强度也最大。

(三)光的猝灭

光分子的辐射能力在受到激发光较长时间的照射后会减弱甚至猝灭,这是由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不能回复到基态,所吸收的能量无法以光的形式发射。一些化合物有天然的光猝灭作用而被用作猝灭剂,以消除不需用的光。因此光物质的保存应注意避免光(特别是紫外光)的直接照射和与其他化合物的接触。在光抗体技术中常用一些非的色素物质如亚甲蓝、性复红。伊文思蓝或低浓度的过锰酸钾、碘溶液等对标本进行得当复染,以减弱非特异性光本质,使特异光更突出显示。

  二、荧光物质


(一)光色素

许多物质都可产生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光色素。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光色素或光染料。常用的光色素有:

1.异硫氰酸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精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光,结构式如下:

[img]/assets/zyimg/shu/mianyixuehemianyixuejianyan/mianyixuehemianyixuejianyan099.jpg[alt][/alt][/img]

有两种同分异结构,其中异构体Ⅰ型在效率、稳定性、与蛋白质结合能力等方面都更好,在冷暗干燥处可保存多年,是应用最广泛的光素。其主要优点是:①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②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光少于红色。

2.四乙基罗丹明(rhodamine,RIB200)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结构式如下:

[img]/assets/zyimg/shu/mianyixuehemianyixuejianyan/mianyixuehemianyixuejianyan100.jpg[alt][/alt][/img]

最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光。

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etramethylrhodamineisothiocyanate,TRITC)结构式如下:

[img]/assets/zyimg/shu/mianyixuehemianyixuejianyan/mianyixuehemianyixuejianyan101.jpg[alt][/alt][/img]

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5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620nm,呈橙红色光。与FITC的翠绿色光对比鲜明,可配合用于双重标记或对比染色。其异硫氰基可与蛋白质结合,但光效率较低。

(二)其他光物质

1.酶作用后产生光的物质某些化合物本身无光效应,一旦经酶作用便形成具有强光的物质。例如4-甲基伞酮-β-D半乳糖苷受β-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分解成4-甲基伞酮,后者可发出光,激发光波长为360nm,发射光波长为450nm。其他如性酸酶的底物4-甲基伞酮酸盐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底物对羟基苯乙酸等。

2.镧系螯合物某些3价稀土镧系元素如铕(Eu[SB]3+[/SB])、铽(Tb[SB]3+[/SB])、铈(Ce[SB]3+[/SB])等的螯合物经激发后也可发射特征性的光,其中以Eu[SB]3+[/SB]应用最广。Eu[SB]3+[/SB]螯合物的激发光波长范围宽,发射光波长范围窄,光衰变时间长,最适合用于分辨光免疫测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