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石山花椒
出处:
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实际拼音:
Shí Shān Huā Jiāo
英文名:
bark of Calcareus Pricklyashroot or fruit of Calcareus Pricklyash.
原形态:
石山花椒 木质藤本,高2-4m。奇数羽状复叶互生,连叶柄长10-25m;叶柄长1-4_;叶轴及叶柄着生向下弯而细小的刺;小叶柄长1-2mm;小叶片11-15,长圆形、卵形、长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2.5-7cm,宽1.5-3cm,先端短尖而钝,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有时略偏斜,全缘或具极细小而不规则的圆锯齿,上面暗绿色有光泽,下面浅绿色,近于无毛;侧脉6-对。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长1-3m;总花梗及花柄粗大,被微柔毛;花柄长不及1mm;雄花青色;萼片4-5,广卵形,长0.5-1mm;花瓣4-5,长圆形,长2-3mm,边缘被短睫毛;雄蕊4-5,未开花时与花瓣等长;退化心皮无毛,先端叉裂。蓇葖果红色,有腺点;成熟的心皮3-4。种子卵珠形,黑色,光亮。花期5月,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长于海拔1000m左右的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主要成份为柠檬烯,枯醇(Cumic alcohol)。
性味:
辛;温
归经:
肝经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加酒擦;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