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全国中草药汇编》:苏木蓝

实际拼音: Sū Mù Lán
别名: 山豆根[贵州]、木蓝叉
来源: 为豆科木蓝属植物苏木蓝Indigofera carlesii Craib,以入药。秋季挖根,洗净晒干或先除去心部再晒干备用。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止咳,止血,敛汗。用于咳嗽自汗;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研粉撒患处。

《中华本草》:苏木蓝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实际拼音: Sū Mù Lán
英文名: Root of Carles Indigo
别名: 山豆根木蓝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苏木蓝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digofera carlesii Craib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 苏木蓝 灌木,高达1.5m。茎直立,幼枝疏被白色丁字毛。叶互生,叶柄长1.5-3.5cm;托叶线状披针形,长0.7-1cm,早落;奇致羽状复叶长7-20cm;小叶3-9(-13)片,坚纸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cm,宽1-3cm,先端钝圆,基部圆钝或阔形,两面密被白色丁字毛。总状花序长10-20cm,总花梗长约1.5cm;片卵形,长2-4mm,早落;花萼杯状,长4-4.5mm,外被白色丁字毛,萼齿披针形;蝶形花,花冠粉红色或玫瑰红色,旗瓣近椭圆形,长1.3-1.5(-1.8)cm,宽7-9mm,先端圆形,翼瓣长1.3cm,边缘有睫毛龙骨瓣与翼瓣等长,距长约1.5mm;雄蕊10,二体,花药卵形。两端有毛;子房无毛。果线状圆柱形,长4-6cm,果瓣开裂后旋卷,内果皮具紫色斑点。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路旁及丘陵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头部略膨大,有3-5分枝和须根,多弯曲。长15-45cm,直径0.2-0.8cm,表面灰褐色,有细密纵皱纹和凸起的点状或横长皮孔,有的可见栓皮脱落,脱落处类白色或浅棕褐色。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状,皮部浅棕褐色,木都类白色,有放射状纹理。气徽,味徽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10余列细胞组成。韧皮部较宽广,韧皮纤维数个或数十个成群,非木化或微木化;韧皮射线较平直。形成层2-4列细胞,木质部约占横切面的1/2,近形成层处导管较多,木纤维常数十个成群。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与草酸钙簇晶。

性味: 微苦;平
归经: 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肺;敛汗;止血。主咳嗽自汗;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粉撒。

《中药大辞典》:苏木蓝

出处: 《贵州草药
实际拼音: Sū Mù Lán
别名: 山豆根(《贵州草药》),木蓝叉(《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来源: 为豆科植物苏木蓝。全年可采。
原形态: 矮灌木,高30~50厘米。茎直立有棱,灰绿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为7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4厘米,宽1.2~2.8厘米,上面青绿色,下面灰绿色,先端钝圆,具小尖针,基部圆钝或阔形,两面均紧贴白毛。总状花序腋生,长10~20厘米;花大,长1~1.5厘米,粉红色到紫色;萼杯状,萼齿三角形,背面有毛;花药两端有毛。果圆柱形,长4.5厘米。花期5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丛林中。分布江苏、安徽、河南、山西、贵州等地。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补虚。
复方:

①治喉痒咳嗽山豆根三钱,一朵云一钱,煎水服。

②治虚汗:山豆根五钱,炖肉吃。(性味以下出《贵州草药》)

③治外伤出血:苏木蓝根研末外敷。(《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