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灵》、《素》


  《素问•风论》: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风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营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寒热。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诸风病状各殊,其多汗恶风,同伤风畏风,伤风自汗。凡七情六淫之病,必有现症。能辨症,断不至误治也。)

  《平人气象论》:面肿曰风。

  风厥劳风 《评热病论》: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气逆甚,即名风厥。)帝曰:愿猝闻之。岐伯曰:巨阳生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必少阴之气上乃能厥。)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此等病最当体认。若误以为肺痈肺痿,则失之远矣。盖肺痈乃肺生痈,肺痿肺痿瘪。此则风寒入肺,痰涎凝结也。)

  酒风 《病能论》:帝曰: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偏枯 《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灵枢热病》:之为病,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金匮》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摶,邪在皮肤。浮为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病在缓处,故外治必涂其缓者。)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此辨证之要诀。)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短气

  《伤寒论》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摶,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风为痂癞

  《病源》


  风癔 风邪之气,若先发于阴,病发于五脏者,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发汗身软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黑赤吐沫者,不可治。汗不出,体直者,七日死。

  口噤 诸阳经筋,皆在于头,三阳之筋,并络入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也。诊其脉迟者生。

  舌强 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

  贼风 冬至之日,有疾风从南方来,名曰虚风。其伤人也,但痛不可按抑转动。伤风冷则骨解深痛,按之乃应骨痛也。但觉身内索索冷,欲得热物,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久不去,重遇冷气相摶,结成瘰疬偏枯;遇风热相摶乃变附骨疽也。(附骨疽亦由风冷所致。)

  风痉 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其重者,耳中策策痛。猝然身体痉直者,死也。由风邪伤于太阳经,复遇寒湿,则发痉也。(此与病后坏证之痉不同。)

  角弓反张 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

  柔风 血气俱虚,风邪并入。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柔风之状,四肢不能收,里急不能仰。

  不仁 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不宣流。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

  风惊悸 由心气不足,心府为风邪所乘,则惊不自安,悸动不定。其状目精不转而不得呼。

  刺风 由体虚肤腠开,为风所侵,如刃锥所刺也。

  蛊风 由体虚受风,其风在于皮肤,淫淫跃跃,若画若刺,一身尽痛,侵伤气血,其动作如毒也。

  须眉堕落 皆由风湿冷得之。邪客于经络,与血气相干,使荣卫不和,故面色败,皮肤伤,鼻柱坏,须眉落。(此乃疠风也。)

  恶风 风病有四百四种,总不出五种:黄风青风、赤风、白风、黑风。人身有八万尸虫,若无八万尸虫,人身不成不立。复有诸恶横病,诸风害人,所谓五种风生五种虫,能害于人。

  口 《养生方》云:夜卧当耳,勿得有孔,风入耳中,喜食口。(口见《金匮》。此又是一病。当内服药而外提出风邪。)

  《外台》


  风猥退 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由分肉流于血脉,久成风水之病。

  亸曳 肢体弛缓不收摄也。人以胃气肌肉经脉胃气衰损,则经脉虚而筋肉懈惰,故风邪搏于筋而使亸曳也。

  风毒发 眼疼脚纵,中指疼连肘边,牵心里闷,肋胀少气,喘气欲绝,不能食

  风方


  酒风(《素问》)

  治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

  泽泻  术(各十分)  衔(五分)  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衔即薇衔,一名无心草,南人呼为吴风草。味苦平微寒,主治风湿。三指为一撮,约二三钱。饭后药先为后饭。按:衔,疑即鹿衔草。为后饭,服在饭后,非饭前也。凡古方须将《神农本草》细参药性,乃能深知其义。)

  侯氏黑散(《金匮》)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  矾石(各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  干姜  芎  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服,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肠腹空虚,则邪易留此,填满空隙,使邪气不能容。)

  风引汤(《金匮》)

  除热瘫痫。巢氏云:脚气风引汤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此乃脏腑之热,非草木之品所能散,故以金石重药清其里。)

  防己地黄汤(《金匮》)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  桂枝  防风(各二分)  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此方他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也。此等法最宜细玩。凡风胜则燥,又风能发火,故治风药中无纯用燥热之理。)

  头风摩散(《金匮》)

  大附子(一枚,泡)  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药力行。

  越婢汤(《金匮》)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汗者,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附子一枚。本方加白术四两,即越婢加术汤。(越婢寒散之方也,治风热在表之证。)

  小续命汤(《千金》)

  治猝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言,奄奄忽忽,神精闷乱,诸风服之皆验。

  麻黄  防己  人参  黄芩  桂心  芍药  甘草  川芎  杏仁(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附子(一枚)  生姜(五两)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更合三四剂,随人风轻重虚实脚弱服之亦瘥。恍惚者加茯神远志骨节疼烦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外台》加白术一两,石膏当归各二两,无防己。(续命为中风之主方,因症加减,变化由人,而总不能舍此以立法。后人不知此义,人自为说,流弊无穷,而中风一证,遂十不愈一矣。人参、附、,何尝不用,必实见其有寒象而后可加,然尤宜于西北人,若东南人则当详审,勿轻试。)

  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川芎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虚而感风则成,此治证之主方。)

  近效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泡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此治中风阳虚之证。

  按:《古今录验》、《近效》二种,乃唐以前之方书,今全本未见。《外台》中引二书之方极多。《金匮要略》宋人校书者,往往以本集中载方太少,故亦采取二书,并《千金》、《外台》之方,择其精要者,附一二方于每病之后,而方首亦必不没其所本之书。古人之不苟如此,今人见其方载入《金匮》中,即以为仲景所定之方,误矣。须知之。)

  地黄煎(《千金》)

  治热风,心烦闷,及脾胃间热,不下食方。

  生地黄汁  枸杞根汁(各二两)  生姜汁  (各三升)  荆沥  竹沥(各五升)  天门冬  人参(各八两)  茯苓(六两)  大黄  栀子(各四两)

  上十一味,捣筛五物为散,先煎地黄等汁成膏,纳散搅匀。每服一匕,日再,渐加至三匕。觉利减。(风行必燥,古人治风必用润药,乃真诀也。今人反以刚燥辛热之品治之,是益其疾矣。)

  三黄汤(《千金》)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  黄芪(各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大黄二分。腹满枳实一枚。气逆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楼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此方专以驱风为治。)

  风痱方(《千金》)

  治手足不遂,僵直。

  伏龙肝五升,为末,冷水八升,搅取汁饮之,能尽为善。

  蒸半身不遂方(《千金》)

  蚕沙两石,熟蒸,分作直袋三枚。热盛一袋,着患处,如冷换热者,数易之。瘥后,须羊肚粳米葱白、姜、椒、等,烂煮热吃,日食一具,十日止。(按:此法熨证亦良。)

  治风懿

  竹沥一升治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身冷强直,不语,或狂言角弓反张。或食或不食,或大小便不利。(治风懿之法与治风痱之法不相远。)

  口眼僻方(《千金翼》)

  治中风面目相引偏僻,牙车急,舌不转。

  牡蛎(熬)  矾石(烧)  附子(泡,去皮)  伏龙肝等分

  上四味,捣筛为散,以三岁雄鸡血和药敷上,预候看,勿令太过。偏右涂左,偏左涂右,正则洗去之。

  又方

  大皂荚(五两,去皮子)  捣筛,以三年大和,涂缓处。

  又方(《千金翼》)

  治风着人面,引口偏著耳,牙车急,舌不得转。

  生地黄汁  竹沥(各一升)  独活(三两,切)

  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顿服之即愈。(驱风舒经活血。)

  开心肥健方(《千金翼》)

  人参(五两)  大猪肪(八枚)

  上二味,捣人参为散,猪肪煎取凝。每服以人参一分,猪脂十分,以半升和服之。一百日骨髓充盈,日记千言,身体润泽。去热风、冷风、心头等风,月服二升半,即有大效。(此方治老人及风燥者最宜。)

  一切风虚方(《千金翼》)

  杏仁(九升,去尖及两仁,曝干)

  上一味,捣为末,以水九升,研滤,如作粥法,缓火煎,令如麻浮上。匙取,和羹、粥、内一匙服之。每食即服,不限多少。服七日后,大汗出,二十日后,汗止。慎风冷、猪、鱼、鸡、蒜、大。一剂后诸风减瘥。春夏恐酸,少作服之。秋九月后煎之。此法神妙,可深秘之。(此即作杏之法,服食最宜。)

  竹沥汤(《外台》)

  治诸中风

  竹沥(二升)  生葛根(一升)  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分三服,日三。(此通经络之法。)

  猝不得语方(《外台》)

  以苦酒芥子,薄颈一周,以衣包之,一日一夕乃解,瘥。

  中风不语方(《宝鉴》)

  取龟尿点舌。

  取龟尿法:置龟于新荷叶上,以猪发鼻内戳之,立出。

  地黄饮子(《宣明》)

  治中风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少阴气厥不至,名曰风痱,急当温之。

  熟地  山茱萸  五味子  苁蓉浸)  石斛  麦冬  石菖蒲  远志  茯苓  桂心  附子(炮)  巴戟(去心,等分)  薄荷七叶

  上十三味,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一枚,煎服。(风气甚而有火,多痰者忌服。此治少阴气厥之方,所谓类中风也,故全属补肾之药。庸医不察,竟以之治一切中风之证,轻则永无愈期,甚则益其病而致死,医者病家终身不悟也。)

  稀涎散(《局方》)

  治中风牙关紧急,并治单蛾双蛾

  江子仁(六粒)  牙皂(三钱)  明矾(一两)

  上先化开矾,入二味,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吹入喉中。(此急救吊痰开喉之法。)

  豨莶丸(《本事方》)

  治口眼斜,偏风失音不语,时时吐涎。久服并眼目清明,髭须乌黑,筋骨强健。

  豨莶  五月中取叶及嫩枝,洗,九蒸九晒,微焙为末,炼桐子大。温或米饮下三四十丸。(按:余取豨莶沥汁熬膏,打末为丸尤有力。此缓治之剂,非一时救病之法。)

  控涎丹(《三因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等分

  上为末,煮糊丸桐子大,晒干。卧时淡姜汤或热汤下五七丸至十丸。(此乃下痰之方,人实证实者用之。)

  涤痰散(严氏)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南星(姜制)  半夏(各二钱半)  枳实  茯苓(各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石菖蒲  人参(各一钱)  竹茹(七分)  甘草(五分)

  上九味,加姜五片,水煎服。(此治心经之痰。)

  胜金丸(《本事方》)

  治中风忽然昏倒若醉,形体昏闷,四肢不收,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

  生薄荷(半两)  猪牙皂角(二两,捶碎,水一升,二味一处浸,取汁研成膏)  瓜蒂末(一两)  藜芦(二两)  朱砂(五钱许,研)

  上将朱砂末二分,与二味研匀,用膏子搜和,丸如龙眼大,以朱砂一分为衣,温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为度,得吐即醒,不醒者不治。(实见其痰在上膈则可用,否则提气上升,反成厥冒等疾。)

  银液丹(《局方》)

  治诸风痰涎蕴结,心膈满闷,头痛目运,面热心忪,痰唾稠黏,精神昏愦,及风涎潮搐,并宜服之。

  天南星(三分,为末)  朱砂(半两,研飞)  铁粉  水银(各三两,结砂子)  腻粉(一两,研黑铅炼十遍,秤三两,与水银结砂为小块,同甘草十两水煮半日,候冷研)

  上研匀,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同薄荷蜜汤下,生姜汤亦可。微为度,食后服。如治风痫,不计时候服。(痰涎逆上用此镇压亦不可少。前方提之使出,此方镇之使下,随宜施治,全在辨证之确。)

  疠风

  治眉落鼻坏,遍体生疮。出《神仙感遇传》。

  角刺(一二升,烧灰)  大黄(九蒸晒)

  上为末,再煎大黄汤,服方寸匕,旬日即愈。

  青州白圆(《局方》)

  (见通治。)


上一篇:卷一-通治方 下一篇:痹、历节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