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叔说 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灸治百病确实不是神话,但是你要懂得真正的“灸功”,而不是用艾条去“烤肉”。
艾灸是一股温暖的、和我们身体的阳热基本同频能量,如果懂得灸法,确实可以做到“灸治百病”。更客观的说不是艾灸有这么大的作用,而是身体的自愈力确实有这么大的看起来神奇的作用。
艾灸的阳热只是给身体疲软不足的阳气及时的给予了补进,加强了身体本身阳气的推动力而已。而有这个支持的推动力,身体本身的阳气就能被打开,自身的自愈修复力因此得以解锁……
简单的说艾灸只是一种阳热的能量,在点燃之后作用于身体,和身体产生交互反应的能量。因此,来自于艾灸的所有作用都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的,包括现在外面宣传的行气活血、驱寒散淤等神奇疗效,都是基于这个阳热的能量进入身体后发挥了它可以发挥的作用。
但是这个阳热在身体上到底能发挥多神奇的作用,并非你去点燃了一根艾条在身体上熏烤了一段时间就可以发挥,比方我们如果在尸体上去熏烤它是不会发挥任何作用的。它得作用于有神识的活人身上才可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因此,如果你做艾灸,你的神识一直在外面忙碌而不是收摄心神回归于这个身体,那其实是利用艾条在“烤肉”,而非艾灸。换一种说法就是你只是在自己这副尸体上去用功,有没有作用呢?有的,但是不可能深入,也不可能有所谓的“灸治百病”!
因此,深入变成了艾灸效果发挥多少的一个关键点。而这个深入就必须要借助于我们的心神才可以,我的老师曾说:“神至则气至,气至则血至,气推血至则百病消”,通过艾灸我切实体会到。
因此,艾灸里也就有了个“心法”,有了这个心法,也就赋予了“艾灸”这个方法最根本的一个作用,也就是“调神”的作用,而其它的包治百病的作用都是基于“调神”的基础上,身体的自我修复力和免疫力恢复的结果。
疑问:艾灸和针灸一样需要严谨的配穴吗?
目前我们所了知的艾灸方法基本上是按照针灸的取穴方法来取穴艾灸的,事实上如果你了解艾灸与针灸的原理区别的话,你也会对这样的方式方法存疑。
“穴”者“洞穴”也,有藏风纳气,储存能量的作用,用针刺激穴位,可以起到调用、导引穴位的能量的作用,或者通过这种方法去平衡气血的分布。黄帝内经里有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
我理解“药之不及”是因脾胃不能受纳,“针之不到”是因气血能量干涸,此时“必须灸之”言下之意则是灸可以通过体表直接补进身体阳气。即是如此,能“补进”才能有效。而“补进”的时候是可以通过身体感觉到的。你能感觉到来自它在身体运行的状态和感觉。
我在跟我的老师学习一种被老师命名为“元炁灸”的古灸法时候,我们会首先引导被灸者身心放松下来,关闭手机等一切外在的打扰,让心神先归位于自身,然后我们再施灸。
施灸时首先会用艾条在大概的一个位置去探测身体的“炁口”,也就是和艾热相应的敏感点,找到这个敏感点之后守住这一个穴位灸上1-2个小时,而就在这一个穴位非常平稳和持续的去施灸,慢慢的就能让这股阳热的能量越来越深入,最终在身体里形成一股由内而外的推动力。
这股推动力会自行运作去到身体当下最有需要的地方去作为,例如感冒,这股持续稳定进入身体的阳热推动力会慢慢的把身体因寒紧束的肌肉、筋膜、及皮肤一层一层的松开,被灸者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来自这股阳热能量的一波又一波往外荡漾的感觉,直到全身的毛孔都被慢慢的松开,微微出汗,身体此时会呈现一种非常通透,舒畅,轻盈的舒适感。此时的感冒也就一灸而解。
如果身体内在有瘀阻或者结节,通过这样一穴灸透的灸法,被灸者也能感觉到来自这股阳热能量对那些瘀阻结节的冲击,反而在施灸过程中会产生疼痛、胀麻等反应。
此时:“从不痛灸至痛,再从痛灸至不痛”这个痊愈过程,被灸者也能亲自体验到!这种灸法调节的还不仅仅是各种症状(事实上对于症状的解除速度远远超过那些配穴方法的艾灸),还能带来身心的平静、祥和!!
在这种古灸法里,穴位只是一个方向,能和艾热产生相应感应我们称之为“炁口”的那个点才是能“补进”阳热能量的一扇门。
这并不是说配穴的灸法灸完全没有作用,配穴的灸法起到穴位刺激的作用比较多,这大大减少了艾灸这种方法的适用人群和功效的发挥而已。如果是自灸,通过练习掌握灸法后同样可以灸出这样的效果:
小编说:以上是飞帆老师对如意灸法(飞帆老师从她的老师那里学习的元炁灸,后续加上自己的领悟更名为如意灸)的领悟分享。飞帆老师因自身的健康问题而跟她的老师学习中医,用以自医。
这两年以来,老师一直致力于通过销售纯正的端午正节气的艾条来传播如意灸法,并在千聊课堂上开设了公益课堂用以传播这种从“调神”入手让“灸治百病”功效自然发挥的如意灸。如果你对这种古灸法感兴趣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学习。
自医家族温馨提示:
想要进入如意灸法公益二群学习的朋友门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微信并备注:学习如意灸,邀您入群!
微信号:
18666226904
长按二维码
选择识别、
添加
如果你没有陈艾条,可以到我们商城购买纯艾条。(购买后联系我们赠送灸法入门课程第一节)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