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全国中草药汇编》:墨七

来源: 毛茛墨七Aconitum vaginatum Pritz.,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陕西、湖北、贵州、四川。
性味: 辛、苦,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活血调经。主治胃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症。
用法用量: 1钱。泡服。

《中华本草》:墨七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实际拼音: Mò Qī
英文名: Root of Sheathed Monkshood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花葶乌头或聚叶葶乌头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conitum scaposum Franch.2.Aconitum scaposum Franch.var.vaginatum(Priz.)Rapaics[A.vaginatum Pritz.]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

1.花葶乌头,多年生草本,高35-67cm。根近圆柱形,长约10cm直径0.8cm。茎直立,稍密被反曲的淡黄色短尾。叶互生;基生叶3-4,有长柄,柄长13-40cm,基部有鞘;叶片肾状五角形,长5.5-11cm,宽8.5-22cm,基部有鞘;叶片肾状五角形,长5.5-11cm,宽8.5-22cm,基部心形,3裂稍超过中部,中央裂片斜扇形,急尖,稀渐尖,不明显3浅裂,边缘有粗齿,侧裂片倒梯状形,急尖,稀渐尖,不明显3浅裂,边缘有粗齿,侧裂片斜扇形,不等2浅裂,两面有短伏毛;茎生叶小,2-4,集中在近基部,有时不存在,叶柄长约达5cm,叶片长约2cm,或完全退化,叶柄鞘状。总状花序有15-40朵花;片生花梗基部。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花瓣状,蓝紫色,外面疏被开展的微糙毛,上萼片圆筒形,高1.3-1.8cm,外缘近直,与向下斜展的下缘形成尖喙;花瓣2,距比瓣片长2-3倍,拳郑,疏被短毛或无毛;雄蕊鑫数,无毛;心皮3,疏被长毛。蓇果,长0.8-1.3cm。种子多数,倒卵形,长约1.5mm,密生横狭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聚叶花葶乌头,本种形态与花葶乌头相近,其主要区别在于:茎生叶3-5,最下部的茎生叶距茎基部6-20cm,其他茎生叶在花序之下密集,有发育的叶鞘,最上部的1-3叶的叶片极小,长0.5-2cm,或完全退化。萼片紫色,偶为黄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200-2000m的山地沟谷或林中阴湿处。

2.生于海拔1850-2000m的山地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南部、江西东部、河南西南部、湖北、四川坡口、贵州北部。

2.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湖北醅、湖南北部、四川南部、贵州、云南东北部。

性状:

性状鉴别,根呈不规则圆柱形,多弯财,有时分枝,长5-10cm,直径0.5-1cm。表面黑棕色,有多数纵、横皱纹及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气微,味辛、苦,微麻。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后生皮层为4-5列棕色木栓化细胞;皮层细胞6-7列,切向长条状或不规则形;内皮层细胞凯氏点明显。上、中下段均为单一管状中柱。初生韧皮纤维群10余束排列成一轮,每一束有10-20个纤维,纤维直径8-20μm;筛管群近形成层处较明显。形成层环状。木质部束有导管5-10列,径向排列,导管直径10-25μm。中央髓部为薄壁组织。

粉末特征:淀粉粒细小,类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4-16μm;脐点明显,人字形或一字形。

化学成分: 花葶乌头根含花葶乌头宁(scaconine),花葶乌头(scaconitine),N-去乙花葶乌头(N-deacetylscacoitine)。
性味: 味辛;苦;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散瘀止痛。主月经不调;跌打损作;骨折疼痛;风湿关节痛;胃痛;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外用:适量,磨涂。
复方: ①治月经不调活血连、赶血王各三钱。泡服。(《贵州民间药物》)②治跌打损伤活血连见血飞赤芍各五钱。加水、各半煎服。(《贵州民间药物》)
各家论述: 《药学学报》(10:692,1965):治跌打损伤化痰,止咳喘。外用擦无名肿毒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