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华本草》:戴星草

实际拼音: Dài Xīnɡ Cǎo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戴星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phaeranthus africanus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 戴星草 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被毛或无毛,有分枝;茎直立或斜升,茎和枝有3条明显的翅。叶互生;茎下部叶狭倒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4.5-9cm,宽2-3.2cm,基部渐狭,沿茎下延成阔翅,边缘有疏离细齿,先端钝、浑圆或稀有近短尖,两面被疏短柔毛或有时脱毛,中脉在下面微凸起,侧脉约5对,不明显;中部叶倒披针形或狭倒披针形,稀椭圆形,长2-4cm,宽0.6-2cm;向上叶渐小。头状花序,多数,常密集成椭圆状至球状,长7-15mm,径7-12mm,浅白色或绿色,单生于枝顶;总片2层,约6-9个,外层长圆状披针形,长3-3.5mm,先端细尖,背面常有腺点,内层较狭,长约3.5mm,先端浑圆或截平,通常啮齿状,无毛;雌花20-22个,长约3mm,花细管状;两性花1个或2-3个,长3-3.5mm,花冠钟状,有腺点,檐部5裂。瘦果,圆柱形,有4棱,长0.8-1mm,被短柔毛。花期12月至翌年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间、荒地或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健胃;止痛;利尿。主消化不良;胃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