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榕
来源:
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属植物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Wall.[A. chinensis Gardn. et Champ.],以全株或根、茎、叶入药。夏秋采集,晒干。
性味:
辛、淡,凉。
用法用量:
0.3~1两,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中华本草》:石榕
实际拼音:
Shí Rónɡ
原形态:
芒毛苣苔 附生小灌木。茎长约90cm,分枝多,枝条对生,老枝方柱形,灰棕色或灰白色。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薄纸质:长圆形、椭圆形或狭倒披针形,长4.5-9cm,宽1.7-3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脉纤细,不太明显。聚伞花序生于茎顶部叶腋,有1-3朵花;总苞片和小苞片小而圆钝;花梗长约10mm;花萼长5mm,5深裂,裂片宽卵形;花冠紫色,长约1.6cm,上唇3裂,裂片狭卵形;能育雄蕊4,伸出,花盘环状;雌蕊线形,长1.6-2cm。蒴果线形,长6.5-9.8cm。种子狭长圆形,长约0.6cm。蒴果线形,长6.5-9.8cm。种子狭长圆形,长约0.6mm,两端具毛。花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300m的山谷林中树上或溪边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性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全草15-30g;或浸酒。外用:叶适量,捣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