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胡豆草
出处:
《四川中药志》
实际拼音:
Hú Dòu Cǎo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的全草。
原形态:
直立草本。茎四方形,紫色,高25~35厘米。叶对生;三角状卵形,基生叶肾形,长0.7~2.3厘米,宽0.8~1.6厘米,先端钝,基部心脏形,边缘具波状锯齿,两面均光滑无毛,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几无柄。花生于叶腋;花萼钟状,2唇形,唇短而阔,全缘,花后封闭,上唇的背部有扩大的鳞片,果时脱落;花冠管长而突出,白色,近萼处紫色;雄蕊4,花药有毛;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近球形,平压状,略被毛。花期7月。
性味:
性凉,味苦涩,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6~1两。外用:捣敷。
《中华本草》:胡豆草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实际拼音:
Hú Dòu Cǎo
英文名:
Herb of Sessile Skullcap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utellaria sessilifolia Hems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密生须根,节上生匍枝;茎高约50cm,纤维,微具翅。叶几无柄;叶片卵形,长1.9-3.5cm,近全缘或具3-4个不明显的浅圆齿,上面略被具节糙伏毛。花序总状,3-7花,顶生或腋生,长为叶长之二倍,均偏于一侧而下垂;苞片小,卵状钻形;花萼长约2mm,盾片高约1.5mm,果时均增大;花冠基部白色,上部淡紫至紫红,长约18mm,花冠筒部前方有长达2mm向下延伸的囊距,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二强;花盘前方隆起;花柱丝状,先端微裂,子房4裂,后对裂片较大。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亚热带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
性味:
味苦;辛;性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8-30g。外用:适量,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