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鸭公树子
实际拼音:
Yā Gōnɡ Shù Zǐ
原形态:
鸭公树乔木,高8-18m。小枝绿黄色,除花序外,其他各部均无毛;顶芽卵圆形。叶互生或聚生于枝顶呈轮生状;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16cm,宽2.7-9cm,先端渐尖、基部锐尖,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伞形花序腋生或侧生,多个密集;花单性,雌雄异株;花破裂片4,卵形或长圆形;外面基部及中肋被柔毛,内面基部有柔毛;雄花能育雄蕊6,花丝长约3mm,基部有柔毛,退化子房卵形,无毛,花柱有稀疏柔毛;雌花退化雄蕊基部有柔毛,子房卵形,无毛,花柱有稀疏柔毛,柱头盾状。果椭圆形或近圆形,长约1cm,直径约8mm;果梗长约7mm;略增粗。花期9-10月,果期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或丘陵地的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
辛;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