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华本草》:太白韭

实际拼音: Tài Bái Jiǔ
别名: 野葱野蒜太白山葱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太白韭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liumPrattiiC.H.Wrigh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

原形态: 太白韭,多年生草本。具根茎。鳞茎柱状圆锥形,单生或数枚聚生;鳞茎外皮黑褐色,破裂成网状纤维质。叶基生,常2枚呈对生状;叶片条状被外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与花葶近等长,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不明显的叶柄。花草圆柱形,高10-60cm。总1-2裂,宿存;伞形花序球形,多花;小花梗为花被的2-4倍长;无片;花紫红色至淡红色,稀白色;花被片6,长3-7mm,先端常凹陷或钝头,内轮的长圆状披针形,比外层的窄而长,外轮的长圆形;花丝伸出花被,基部合生并与花被贴生,内轮的近与花被等宽,披针状三角形,外轮的狭三角状锥形;子房具短柄,每室有1胚珠。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4700m的阴湿山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发汗;散寒;健胃接骨。主伤风感冒头痛鼻塞;脘腹冷痛;消化不良;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加蜂蜜捣敷。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