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斑鸠木
实际拼音:
Bān Jiū Mù
性味:
甘、苦,凉。
用法用量:
1~2两;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中华本草》:斑鸠木
出处:
出自《广西药植旬录》
实际拼音:
Bān Jiū Mù
英文名:
Herb of Nightshadeleaf ironweed
原形态:
茄叶斑鸠菊 直立藤状灌木或上乔,高8-12m。枝开展或有时攀援,圆柱形,密被黄褐色绒毛或绵毛。叶互生;具短柄,粗壮,长1-2cm,有密绒毛;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16cm,宽4-9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有疏钝齿,侧脉7-9对,细脉稍平行,网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密被贴生短毛,下面浅绿,密被淡黄棕色柔毛或曲柔毛。头状花序多数,径5-6mm,在叶腋叶枝端排成复伞房序;花序梗长4-6mm,密绒毛;总苞半球形,直径6-8mm,总苞片4-5层,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6mm,先端极钝,外面被密绒毛;花托平,具小窝孔;花冠管状,粉红色或淡紫色,长约6mm,管部细。瘦果4-5棱,无毛,稍扁平,长2-2.5mm;冠毛淡黄色,2层,外层极短,糙毛状,长约8mm。花期11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谷疏林中或林缘,或攀援于乔木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
味甘;苦;性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叶、茎捣敷;或煎水洗。
《中药大辞典》:斑鸠木
出处:
《广西药植名录》
实际拼音:
Bān Jiū Mù
原形态:
多年生蔓状藤本,长达6米。茎直立,圆形,基部木质,节间长;枝密被棕色的短绒毛。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7厘米,宽4~7厘米,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浑圆或有时心形,边缘具波纹,上面绿色,密被短毛,下面密被柔毛或绵毛。头状花序有花约10,排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花小,紫色,基部有叶;总苞片卵形,被绵毛。瘦果4~5棱,秃净或被微毛;冠毛淡黄色。花期冬季末。
生境分布:
生于山溪边潮湿地。分布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