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灯笼花
出处:
灯笼花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云:"灯笼花,昆明僧寺中有之。藤老蔓架,小叶密排,糙涩无纹,俱如络石。春开五棱红篱子花,长几径寸,五尖翻翘,色独新绿,黄须数茎,如铃下垂。"根据文述及附图,与本种相符合。
实际拼音:
Dēnɡ Lonɡ Huā
原形态:
附生灌木,高60-100cm。茎的基部通常增大成粗肥的块茎,根亦多为纺锤状。枝条细长,密生平展的刚毛。单叶互生;叶柄短,被微柔毛;叶片革质,椭圆形,长0.7-1.5cm,宽6-8mm,先端尖锐或钝,基部楔形或圆形,上半部边缘有细锯齿。花单生于叶腋,花梗与萼筒被灰色短柔毛,散生少数腺头刚毛;花萼筒檐部长4mm,深裂;裂片三角形;锐尖,具明显的脉纹;花冠圆筒状,长2-2.8cm,深红色,裂片三角形,先端暗绿色;雄蕊10枚,花丝长约1.5mm,花药背面无距;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无毛,柱头截形。果小,直径4mm。花期1-6月,果期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1500-1800m的常绿林中老树上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
性味:
苦;性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