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灯蛾
出处:
《纲目拾遗》
实际拼音:
Dēnɡ é
原形态:
体肥大,茶褐色,长约3厘米,展翅阔约8厘米。头小,两侧有复眼1对;口吻发达,下唇须长。触角1对,羽状。胸节连合,有红色部.翅2对,膜质,被有鳞片;茶褐色,前翅具黄白色网状纹,后翅有黑纹数条。足3对,跗节5节。腹部肥大,橙黄色。幼虫长圆形,黑色,有灰黄或赤褐色毛。出现于8~9月间。食害菊、桑、大麻、苎麻等叶。
功能主治:
治漏管。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
《中华本草》:灯蛾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实际拼音:
Dēnɡ é
英文名:
grain moth, tigermoth
原形态:
灯蛾,体肥大,茶褐色,长约3cm,展翅宽约8cm。头小,两侧有复眼1对;口吻发达,下唇须长。触角1对,羽状。胸节连合,有红色部。翅2对,膜质,被有鳞片;茶褐色,前翅具黄白色网状纹,后翅有黑纹数条。足3对。腹部肥大,橙黄色。幼虫长圆形,黑色,有灰黄或赤褐色毛。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成虫有趋旋旋旋旋光性。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味:
咸;温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解毒敛疮。主痔瘘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