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笔罗子
出处:
出自《湖南民间药物资料》
实际拼音:
Bǐ Luó Zǐ
英文名:
root-bark of Stiffleaf Meliosma
原形态:
笔罗子 乔木,高达7m。芽、幼枝、叶背中脉、花序均被诱色长绒毛。单叶;叶柄长1.5-4cm;叶片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长8-25cm,宽2.5-4.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渐狭楔形,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数个尖锯齿,叶背被锈色柔毛;侧脉每边9-18条;革质。花两性,圆锥花序顶生,主轴具3棱;萼片5或4,卵形或近圆形,有缘毛;花瓣5,白色,外面3片近圆形,直径2-2.5mm,内面2片长约为花丝之半,2裂;光瑞具数缘毛;发育雄蕊长1.2-1.5mm;子房无毛。核果球形,直径5-8mm;核球形,稍偏斜,具凸起细网纹。花期夏季,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核果球形,直径5-8mm。果核球形,稍偏斜,具凸起细网纹,中肋稍隆起。干后果实表面显棕绿色。气微。
化学成分:
树皮含鞣质16.0%。叶含鞣质5.7%。
性味:
苦;平
归经:
肺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中药大辞典》:笔罗子
出处:
《湖南民间药物资料》
实际拼音:
Bǐ Luó Zǐ
原形态:
常绿小乔木,高约10米。树干笔直,皮灰褐色;嫩枝粗壮,密生锈色柔毛。单叶互生,革质,倒披针形或椭圆形,长8~25厘米,宽3~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或上部疏生锯齿,上面嫩时有毛,下面有锈色绒毛,侧脉在背面显明;叶柄长2.5~3厘米,有短毛。圆锥花序顶生,有锈色柔毛;花小,白色;萼片5;花瓣5;雄蕊5。核果近球形,基部倾斜,径5~8毫米,萼宿存。花期5~6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溪边、林缘或阔叶杂木林中及灌木丛内。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等地。
化学成分:
树皮含鞣质16.0%,叶含鞣质5.7%。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