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噎膈呕吐(附:关格)


  《灵》、《素》


  《灵•根结》: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

  《上膈》: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下膈。(下膈,似属虫为患,当以治虫之法治之。)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猝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已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五味》: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

  《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

  《经脉》:足太阴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足厥阴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素•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膈。三阳结谓之膈。

  《至真要大论》:诸呕吐,皆属于热。

  关格 《六节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格阴格阴:《四库全书》本同,《素问》作“关阴”。。人迎寸口俱盛四格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此指关格之脉,非病名也。

  《金匮》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呕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

  《伤寒论》


  脉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可治,有汗者死。寸口脉浮而大,浮则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此乃关格之病。)

  (按:关格之证,《内经》、《伤寒论》所指不同。《内经》所云是不治之证,《伤寒论》所云则猝暴之疾,当于通便止呕方法,随宜施治可也。)

  《千金》


  走哺下焦热,气逆不续,呕吐不禁。

  《外台》


  五噎 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怒所生。谓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气噎 阴阳不和,寒气填于胸膈,故气噎不通,令人喘悸,胸背痛也。

  猝食噎 由脏冷而不理,津液少而不能传行饮食也。

  噎膈呕吐方


  茱萸汤(《金匮》)

  呕而胸满者,此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此亦主之。

  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生姜(四两)  甘草(炙)  人参  黄芩(各三两)  半夏  干姜(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生姜干姜同用,取辛以开之。)

  半夏泻心汤(《金匮》)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此汤主之。

  半夏(半斤,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金匮》)

  干呕而利者,此汤主之。

  黄芩(三两)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夜一。

  猪苓散(《金匮》)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此汤主之。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伤饮恶饮此乃常理,若胸中有水则津液下流,反口干思水,但不能多饮耳。)

  大半夏汤(《金匮》)  反胃呕吐者,此汤主之。

  半夏(三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其妙在用甘澜水。)

  大黄甘草汤(《金匮》)

  食已即吐者,此汤主之。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此治上焦之吐。)

  茯苓泽泻汤(《金匮》)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此汤主之。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三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此治蓄饮之吐。纳泽泻再煮,似先煮五味,后煮泽泻。)

  文蛤汤(《金匮》)

  吐后渴饮,得水而贪饮者,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愈。(文蛤亦入煎剂。)

  生姜半夏汤(《金匮》)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此汤主之。

  半夏(半斤)  生姜汁(一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此治寒饮之证。纳汁再煮,似先煮半夏。)

  半夏干姜散(《金匮》)

  干呕吐逆,吐涎沫,此主之。

  半夏  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此治胃寒之吐。)

  葛根加半夏汤(《伤寒论》)

  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泡)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橘皮汤(《金匮》)

  干呕,若手足厥者,此汤主之。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此治胃气不通之吐。)

  橘皮竹茹汤(《金匮》)

  逆者,此汤主之。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连汤(《伤寒论》)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主之。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邪气寒气也。故寒热并用。)

  昆布丸

  治五噎咽塞,食饮不下。

  昆布(洗)  麦冬  天冬  诃梨勒  木通  大黄  朴硝(各一两五钱)  郁李仁  桂心  百合(各一两)  羚羊角  杏仁  苏子  射干(各半两)  柴胡  陈皮  槟榔(各二钱五分)

  上药桐子大。热下,每服三十丸,不拘时。

  关格不通方(《千金翼》)

  芒硝  芍药  杏仁(各四两)  枳实(一两,炙)  大黄(半斤)  地黄(二两)

  上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理诸噎方

  常食干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奇方》)

  炭末,细罗,丸如弹子大,含少许,细细咽津即下。

  中风客热方(《千金翼》)

  竹茹(四两)  生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米熟。服之。

  呕方(《千金翼》)

  芦根(五两)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兼服小儿尿一二合,良。

  消谷丸(《千金翼》)

  主数年不能饮食。

  小麦蘖  七月七日曲(各一升)  干姜  乌梅(各四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炼丸如桐子大。空腹服十五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其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皆瘥。

  猝(《千金翼》)

  男,女人丁壮气盛者,嘘其肺俞。女子,男子嘘之。

  广济槟榔散(《外台》)

  疗吐酸水,每食,则变作水吐出。

  槟榔(十六分)  人参(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荜拨(六分)

  上五味,捣筛为散。平晨空腹,生姜五六两,合皮捣绞取汁,温,纳散方寸匕,搅调,顿服之,日一服,渐加至一匕半。(纯姜汁服末药,断难入口,只宜取姜汁一滴拌药,别饮送下为妥。)

  崔氏方(《外台》)

  疗食则吐,或朝食夜吐,名曰胃反。或气噎不饮食,数年羸削,惟饮水,亦同此方。

  半夏(六两)  人参(六两)  生姜(一两)  橘皮(二两)  牛涎(一升)  舂杵头糠(一升,绵裹)  厚朴(二两,炙)  羚羊角(三两,削)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频服。

  深师治噎方(《外台》)

  羚羊角  前胡  甘草  人参  橘皮(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反胃方(《本事方》)

  水(即小便

  日服二合,后食微吐一半,时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出便定。

  丁香柿蒂汤(严氏)

  治寒呃

  丁香  柿蒂(各二钱)  人参(一钱)  生姜(五片)

  煎服。

  治冷呃

  刀豆子(炙存性)

  服钱许。

  撞气阿魏丸(《局方》)治五种噎疾,九般心痛痃癖气块,冷气攻刺,及脾胃停寒,胸满膨胀,呕吐酸水,丈夫小肠气痛,妇人气血等疾。

  茴香(炒香)  陈皮(去白)  青皮  川芎  丁香皮  蓬莪术(泡)  甘草(泡,各一两)  缩砂仁  肉桂(去粗皮,各半两)  生姜(四两,盐腌炒黑)  白芷(泡,半两)  胡椒(二钱半)  阿魏(二钱半,浸一宿,以麸为丸。)

  上为末,用阿魏丸鸡头大,每药丸一斤,用朱砂七钱为衣。丈夫气痛,炒盐汤下一粒至二粒。妇人血气,汤下,常服一粒,烂嚼,任下。(此方纯用通气温热之药,有火者不宜服。)

  (此卷所载方论种种各殊,然皆系呕吐反胃、水饮、虫积等证,非真膈病也。膈病乃胃口枯槁之证,百无一治。论中虽有格脉格证,而其形象俱未详载,必临证多,乃能识其真耳。)

  旋覆代赭汤 四逆汤 小柴胡汤(以上三方俱见伤寒。)小半夏汤(方见痰饮。)竹叶石膏汤(加生姜,见通治。)


上一篇:肺痿(附:肺痈) 下一篇:泄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