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辨正
《
内经》论
伤寒,惟说足
三阴三阳,
六经传受,愈否日数,及各随其
脏腑经络,
流注去处,而证以行汗下,并两感脉应
病形而已。至张长沙以伊芳尹《
汤液》作治法,兼述
伤风暑湿等,详略不同,格量互显,使后学举隅而反。至晋不解其义,随行编集,遂行于世,此后蹈袭者,不可胜计。所谓《百问》、《证治》、《提纲》、《目录》、《撮要》、《备全》、《活人书》、《
伤寒论》、乃至《图形》、《指脉》,皆剥采晋集,初无反隅,虽有意于广传,皆未明其义类,缘晋集不识偏正,以此类预备之方,杂于
正治,而
正治之方,多所简脱,故使典籍愈翳,后学固封,不削繁芜,罔知
枢要,因别论于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