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与结构

多形态,球杆状或杆状,0.3~0.6×0.8~2.0um。克斯体最小,平均大小为0.25×1um,多形性更明显。最大者为斑点热群,为0.6×1.2um。在感染细胞内,立克次体常聚集成致密团块状,但也可成单或成双排列。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不同,可供初步识别。如普氏立克次体常散在于胞质中,恙虫病立克次体在胞质近核旁,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则在胞质和核内均可发现。

革兰氏染色阴性,但一般着染不明显,因此常用Giemnez、Giemsa 或Macchiavello法染色,其中以Gimenez法最好。该法着染后,除恙虫病立克次体呈暗红色外,其他立克次体均呈鲜红色。Giemsa法和Macchiavello法分别将立克次体染成紫或蓝色和红色。

立克次体在结构上与革兰氏阴性杆菌非常相似。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最外层为由多糖组成的粘液层,有粘附宿主细胞及抗吞噬作用。其内为微膜或称外包膜,由多糖或脂多糖组成。细胞壁包括外膜(脂双分子层)、肽聚糖及蛋白脂类三层。有与细菌内毒素性质相似的脂多糖复合物,但脂类含量比一般细菌高得多。胞浆膜为双层类脂,主要由脂组成。胞质内有核糖体(由30s和50s两个亚基组成)。核质集中于中央,含双股DNA。

(二)培养特性

立克次体具有相对较完整的能量产生系统,能氧化三羧酸循环中的部分代谢产物,有较独立的呼吸与合成能力,但仍需人宿主细胞中取得辅酶A、NAD及代谢中所需的能量才能生长繁殖。除战壕热罗沙利马体外,其他立克次体都为严格的真核细胞内寄生

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及细胞培养。多种病原性立克次体能在豚、小等动物体内有不同程度的繁殖。在豚睾丸内保存的立克次能保持致病力和抗原性不变。立克次体还能在鸡胚卵黄囊中繁殖,常用作制备抗原或疫苗的材料。常用的细胞培养系统有敏感动物的骨髓细胞、血液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一般不产生细胞病变。一般认为宿主细胞的新陈代谢不太旺盛时有利于立克次体的生长繁殖,因此接种立克次体以32~35℃孵育最为适宜。

表17-1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

生物型DNA的G+Cmol%细胞内定位抗原结构媒介储存宿主所致疾病外斐氏反应
可溶性抗原颗粒性抗原
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普氏立克次体29胞浆群特异性种特异性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
  莫氏立克次体29胞浆群特异性种特异性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
  加拿大立克次体29核内群特异性种特异性兔?类似斑点热?不明
 斑点热群立氏立克次体33胞浆内和核内群特异性种特异性各种啮齿类、狗、鸟类落矶山斑点热OX19,OX2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33胞浆内和核内群特异性种特异性啮齿类、家畜、鸟类北亚热OX19,OX2
  康氏立克次体33胞浆内和核内群特异性种特异性啮齿类、狗钮扣热OX19,OX2
  澳大利亚立克次体33胞浆内和核内群特异性种特异性啮齿类、有袋动物、家田鼠昆士兰热OX19,OX2
  小株立克次体33胞浆内和核内群特异性种特异性革螨啮齿类、有袋动物、家田鼠立克次痘阴性
 虫病虫病立克次体胞浆株特异性种与型特异性恙螨各种啮齿类、小哺乳类虫病OX
克斯体属 贝纳氏克斯体43~45胞浆空泡内种特异性野生小动物、羊、牛Q热阴性
罗沙利巴体属 战壕热罗沙利马体39胞外种特异性种特异性战壕热阴性

只有战壕热罗沙利马体能在节肢动物细胞外生存,并在无细胞培养基中生长。

(三)抗原结构

立克次体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可溶性(醚类)抗原,耐热,与细胞壁表面的粘液层有关,为群特异性抗原。另一种为颗粒(外膜)性抗原,不耐热,与细胞壁成份有关,为种特异性抗原。

斑疹伤寒群,群特异性抗原在普氏、莫氏及加拿大立克次体中均存在,与其他属的立克次体很少交叉或不交叉,而种特异性蛋白抗原在上述三个种间互不交叉。

斑点热群的情形与比相似,有共同的群特异性抗原及各个种的种特异性抗原,后者在某些种间有一定的交叉。

虫病群中只有恙虫病立克次体一个种,其群特异性抗原即种特异性抗原,根据恙虫病立克次体种特异性抗原性的差异,可分为若干血清型。

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具有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的菌体抗原(O)共同的耐热多糖类抗原(表17~2),因而临床上常用以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作为人或动物血清中相关抗体的检查。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Weii-Felix reaction),作为辅助诊断。

表17-2 主要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菌株抗原交叉现象

立克次体变形杆菌菌株
OX19OX2OXK
普氏立克次体
莫氏立克次体
虫病立克次体
Q热克斯体
战壕热罗沙利马体
+++
+++
-
-
-
+
+
-
-
-
-
-
+++
-
-

(四)抵抗力

除贝钠(Q热)克斯体外,立克次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与细菌繁殖体相似。56℃30分钟死亡;室温放置数小时即可丧失活力。对低温及干燥的抵抗力强,在干燥虱粪中能存活数月。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对四环素和氯霉素敏感。磺胺类药物不仅不能抑制反而促进立克次体的生长、繁殖。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已证实的有两种,一种为内毒素,由脂多糖组成,具有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的多种生物学活性。另一种为脂酶A,可分解脂膜而溶解细胞,导致宿主细胞中毒

立克次体感染的传播媒介是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等。虱、蚤的传播方式是含大量病原体的粪便在叮咬处经搔抓皮损处侵入人体;蜱、螨传播则是由叮咬处直接注入体内。进入人体后,立克次体首先侵入局部淋巴组织或小血管内皮细胞内,即经过吸附细胞膜上受体而被吞入胞内,再由脂酶A溶解吞噬体膜的甘油酸而进入胞质,随后分裂繁殖,导致细胞肿胀、中毒,出现血管炎症,管腔堵塞而形成血栓、组织坏死。立克次体也能进入血流而扩散,到达皮肤、肝、脾、肾等处而出现毒血症症状。立克次体还能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透性增加、血容量下降和水肿。另外,血管活性物质的激活可加剧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降低,休克、DIC等。发病后期由于免疫复合物等的参与还可使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加重。

由于立克次全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其抗感染免疫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病后一般能获得较强的免疫性。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群和种抗体有中和毒性物质和促进吞噬的作用。特异性细胞因子有增强巨噬细胞杀灭胞内立克次体的作用。

  三、诊断与防治


(一)微生物学检查

1.分离培养立克次体感染的急性发热期间病人血液中可有较多的病原体。除恙虫病和立克次体痘用小白分离外,其他均可采用接种雄性豚腹腔,如体温>40℃,有阴囊红肿,表示有立克次体感染,应进一步将分离株接种鸡胚或细胞培养,用免疫光试验等加以鉴定。

2.血清学试验特异性试验目前较多应用可溶性(群特异)抗原和/或颗粒性(种特异)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和/或凝集试验作确切诊断。

非特异性试验是用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菌株的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打开抗原以检测相应抗体的凝集试验,即外斐氏试验。抗体效价≥1:160有意义。如晚期血清效价高于早期效价4倍以上也有诊断价值。但应注意外斐氏反应不能区别斑疹伤塞群和斑点热群,而且对群内各种立克次体也无鉴别作用。此外,变形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钩体感染、严重肝病和怀孕等均可造成假阳性反应。

(二)防治原则

预防立克次体重点应针对中间宿主及储存宿(节肢动物)加以控制和消灭。讲究卫生,消灭体虱有望根绝流行性斑疹伤寒;灭、杀灭媒介节肢动物和个人预防是防止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热、斑点热的有效措施。目前国内斑疹伤寒已基本控制,大城市中极为少见,恙虫热和Q热也仅在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时有发生

在特异性预防上,以接种灭活疫苗为主,接种后有一定的成效。恙虫热因病原体抗原型别多、抗原性弱,至目前仍未获昨满意的疫苗。活疫苗正处于实验阶段。

氯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各种立克次体均有很好效果,能明显缩短病程,大幅度降低病死率。但某些立克次体病的复发日渐增多,可能为药物未能杀死所有病原体的缘故。病原体的最终清除仍有赖于机体免疫机能(尤其是细胞免疫)。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