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26岁。2010年8月6日初诊。述其双足趾缝有散在水疱,瘙痒,有时破溃流水,至冬则干裂、疼痛,已6年余,经涂达克宁、派瑞松等多种药膏,只能暂时止痒。查:双足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有散在粟米大水疱,右足3、4趾间糜烂渗液,左足弓一约3㎝×3㎝的成群水疱,瘙痒难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诊为脚湿气,证属湿热下注所致。
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方选甘草泻心汤合五苓散化裁,药用甘草、干姜、半夏各18克,党参20克,桂枝、黄连各6克,白术、茯苓、猪苓各10克,黄芩、泽泻、白鲜皮、川牛膝各20克。5剂,日1剂,开水冲泡后2次分服。外用大黄、黄连、黄芩各30克,开水调为糊状涂于水疱处,渗烂处用8层纱布将上药糊加凉开水稀释后湿敷,日3次。
8月12日复诊:渗液减少,水疱干枯,瘙痒减轻。守上法上方继用5剂,服法同前。8月19日三诊:瘙痒、水疱渗液消失,糜烂面缩小1/2。守上方去黄芩、白鲜皮、猪苓,加薏苡仁30克,5剂,服法同前。糜烂处用血竭、黄连各3克,开水调糊外涂。其他外用药停用。至9月18日,共服药28剂,糜烂面愈合,皮肤洁净而告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脚湿气以脚丫糜烂瘙痒伴有特殊臭味而得名,又称“臭田螺”,“田螺疮”。多由湿热邪毒下注,蕴结肌肤而发,临床虽未见明显的脾胃寒湿之象,然反复发作,皮肤发白,长期渗液,顽固难愈,其治疗除大量清热解毒,燥湿利水药外,仍需用温阳健脾燥湿的温性药物,取“热性流动”之法,以助苦寒药物的清热祛湿之力。方中干姜、半夏、桂枝、白术等温性药物的功效不可低估。故本例患者治以温清结合,燥利兼用,故能迅速祛除水湿,使渗液减少,糜烂面愈合。说明经方活用,可统治各科疾病。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