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柞树皮
实际拼音:
Zhà Shù Pí
来源:
壳斗科栎属植物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的树皮,其叶也入药。春季剥皮,刮去外面粗皮,晒干生用或煅炭用;夏秋采叶,晒干备用。
性味:
微苦、涩,平。
用法用量:
2~3钱。
《中华本草》:柞树皮
出处:
出自《吉林中草药》
实际拼音:
Zhà Shù Pí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蒙栎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us mongolica Fisch.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刮去外层粗皮,晒干或煅灰。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30m。树皮暗灰色,纵深裂;幼枝平滑具棱,无毛,紫褐色。叶互生,多集生于小枝顶端;叶柄长2-5mm,无毛;叶片例卵形至长椭圆状例卵形,长7-19cm,宽4-1O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窄圆形或耳形,边缘具7-10对深波状钝牙齿,幼时沿叶脉有毛,老时变无毛,侧脉7-11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下垂,雄花序长5-7cm,轴近无毛,生于新枝叶腋,雄花花被6-7裂,雄蕊通常8;雌花花序6浅裂。壳斗环形,包围坚果l/3-l/2,直径1.5-2cm,高0.8-1.5cm,壁厚;苞片小,三角状卵形,背部呈半球表瘤起,密被灰白色知绒毛;坚果卵形至长卵形,直径1.3-1.8cm,长2-2.3cm,无毛。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树皮外表面暗灰色,具纵深裂,内面灰白色,平滑。气微,味苦、涩。
性味:
微苦;涩;性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捣。
《中药大辞典》:柞树皮
出处:
《吉林中草药》
实际拼音:
Zhà Shù Pí
别名:
岛输尔巴姆那木(朝名)。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蒙栎的树皮。春、秋季采,刮去外层粗皮,晒干或煅炭。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30米。树皮暗灰色,纵深裂;幼枝平滑具棱,紫褐色。单叶互生,多集生于小枝顶端;叶片倒卵形至长椭圆状倒卵形,长7~17厘米,宽4~10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耳形,边缘具披状钝牙齿,通常8~9对,幼时叶脉有毛,老时变无毛,侧脉7~11对;叶柄长2~5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下垂,生于新枝叶腋,雄花花被6~7裂,雄蕊通常8;雌花花被6浅裂。壳斗环形,包围坚果1/3~1/2,直径1.5~2厘米,高0.8~1.5厘米,壁厚;苞片小,三角形。坚果卵形至长卵形,直径1.3~1.8厘米,长2~2.3厘米,无毛。花期5、6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叶(柞树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向阳干燥处的疏林中。分布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区。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