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粘人花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实际拼音:
Zhān Rén Huā
来源:
为豆科植物波叶山蚂蝗的全草。
原形态:
落叶灌木,茎高1~2米,直径达4.5毫米,圆柱形,小枝和小叶柄密被短柔毛。三出复叶,托叶2片,长约3毫米,呈披针状线形;叶柄长1.5~3.5厘米,上面微凹;顶端小叶圆菱形,长4.7~10.5厘米,宽4~8厘米,先端具短尖头,边缘自中部以上呈深波状;两侧小叶较小;小叶具柄,基部有小托叶;叶面绿色,幼时有毛,后渐脱落,叶背灰白色,被有紧贴的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长5毫米:苞片早落;萼片基部结合,萼筒长2.5毫米,萼齿三角形,与萼筒等长;花紫色,长8毫米,花冠蝶形,旗瓣圆形至椭圆形,翼瓣贴生于龙骨瓣上;雄蕊10,基部结合;子房线形,疏被短柔毛。荚果串珠状,约具10节,易断,节近方形,密被带钩的褐色小毛。花期7~8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根(粘人花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或林边。分布四川、湖北、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外用:研末撒布。
《中华本草》:粘人花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实际拼音:
Zhān Rén Huā
英文名:
all-grass of Sinuate Tickclover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波叶山蚂蝗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smodium sequax Wall.[D.sinuatum(Miq.) Bl.ex Bake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
波叶山蚂蝗 灌木,高达2m,枝具淡黄色短柔毛。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卵状菱形,长4-10cm,宽3-7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波状,两面有白色柔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有毛;托叶长椭圆形,长约6mm,宽约1mm,被淡黄色柔毛;腋生总状花序,花序轴和花梗有柔毛;花萼阔钟状,萼齿三角形,有短柔毛;花冠紫色,旗瓣无爪,与翼瓣、龙骨瓣近等长,雄蕊10,二体,(9)﹢10;子房线形,有短柔毛。荚果串珠状,稍弯,密生开展褐色短柔毛,有5-10荚节,荚节长宽约3mm。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400-2100m的山地草坡或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性状:
茎枝圆柱形,直径约3mm,表面被褐色短柔毛。可见3出复叶中间小叶较大,长达9.5cm,宽达4.5cm,卵状椭圆形,顶部渐尖,基部楔形,叶缘自中部以上呈波状,侧生小叶较小,几全缘。两面均被柔毛,以下表面较多,气微。有时可见花序或荚果,荚果长约2.8cm,宽约2.5mm,表面被带钩的褐色小毛,腹背缝线缢缩,有6-9节。气微,具豆腥气。
性味:
微苦涩;平;无毒
归经:
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