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叩头虫
出处:
《纲目》
实际拼音:
Kòu Tóu Chónɡ
原形态:
体细长而略扁平,长约18毫米,浓栗色,有光泽,密被金黄色短毛。头部扁平,头顶有三角凹洼,具复眼一对。触角雄虫11节,锯齿状;雌虫12节线形,长可达鞘翅末端。前胸后方,有角状突起,与中胸嵌合。翅2对,鞘翅上有纵沟,至末端渐狭.足3对,黄褐色,跗节5节;前、中两肢的基节球状,后肢的基节呈扁平板状。腹部5节,各节能活动自如。幼虫体细圆而长,略扁,外皮角质,金黄色,两侧多毛。如按压其后部,则胸部活动如叩头状;如仰放则能运动其前胸与中胸的关节而向上跳跃。幼虫多栖于地下,啮食作物的种子、根及茎等。
性味:
《泉州本草》:"辛,微温,无毒。"
《中华本草》:叩头虫
出处:
出自《纲目》。
实际拼音:
Kòu Tóu Chónɡ
英文名:
Burrowed Click Beetle
原形态:
有沟叩头虫,体细长而略扁平,大约18mm,浓栗色,有光泽,密被金黄色短毛。头扁平,头顶有三角凹洼。复眼1对。触角雄虫11节,雌虫12节。鞘翅上有纵沟。足黄褐色。腹部5节,各节能活动自如。如按压其后部,则胸部活动如叩头状;如仰放则能运动其前胸与中胸的关节而向上跳跃。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成虫多栖于山地草丛、林缘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味:
味辛;微温
归经:
肝;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炖熟,10-15只;或研末。外用:适量,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