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拼音S)第十二篇


  肾死


脉学名词。指肾脏的死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奇索,辟辟弹石,曰肾死。”

  肾水


①病名。五脏水肿病之一。主证水肿、腹大、腰痛、足冷,阴囊潮湿多因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所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参见十水·水肿条。

推拿穴位名。见《小儿按摩经》,即肾经。详见该条。

③指肾阴。详该条。

代指肾脏。《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肾实证


证名。由肾经邪气盛实所致的证候。由寒热偏胜,水湿壅闭等所致。《脉经》卷二:“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目巟)(目巟),耳聋,怅怅,善鸣。”“肾实……病苦膀胱胀闭,少腹腰脊相引痛。”《圣济总录》卷五十一:“肾实,论曰:足少阴肾之经,其气实为有余,则舌燥咽肿上气嗌干咳喘汗出,腰背强急,体重内热小便黄赤腰脊引痛,足胫肿满。此由足少阴经实,或为邪湿所加,故有是证。”参见肾病、肾实热等条。

  肾实热证


证名。肾经邪热炽盛所致的病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病苦身热心痛,脊胁相引痛,足逆热烦,名曰肾实热也。”治宜清利湿热,选用清源汤、榆白皮饮六味地黄汤等方。

  肾生骨髓


生理学术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精能化生骨髓肾精的盈亏决定骨髓脑髓的满空。《素问·逆调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肾伤


病证名。肾脏伤损的疾患。证见腰痛厥逆下冷等。《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医学从众录·虚痨》:“肾伤短气腰脚痛厥逆下冷,脚痛下冷者,坎中之阳虚也。轻则八味丸,重则附子汤治之。”参见七伤条。

  肾善


五善之一。痈疽预后法。《外科正宗》卷一:“肾善诚为要,水升火自降,口和兼不渴,小水得稀长。”参五善条。

  肾疝


病名。证见脐下急痛,小便频数而清。由肾虚所致。《医学纲目》卷十四:“脐下撮急疼痛,并脐下周身一遭皆急痛,小便频数清,其五脉急、洪、缓、涩、沉,按之皆虚,独肾脉按之不急,皆虚无力,名曰肾疝。”治用丁香疝气丸、酒煮当归丸等。

  肾热证


证名。证见色黑、牙齿枯槁、身热如蒸。《素问·痿论》:“肾热者,色黑而齿槁。”《证治准绳·杂病》:“肾热者,轻按之不热,重按之至骨,其热蒸手,如火如炙。”有虚实之分,参见肾实热、肾虚热条。

  肾热痿软


证名。肾经虚热所致下肢痿软之证。《症因脉治》卷三:“肾热痿软之症,腰骨不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足不任地,骨痿不能起于床。”治宜补肾填精,滋阴清热,用人参固本丸坎离既济丸知柏天地煎等。参见痿、骨痿条。

  肾热病


病证名。肾受邪热所致的病证。《证见腰痛(骨行)酸》口渴身热等。《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肾热


证候名。《素问·痿论》:“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

  肾怯失音


病证名。又名病后瘖。大病之后,突然嘶哑。《小儿药证直诀》:“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

  肾窍


人体器官名。指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

  肾气游风


病名。丹毒之发于下肢者。见《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又名肾游风,腿游风。多因肾火内蕴,外受风邪,火毒郁蒸肌肤而成。多发于腿部。证见:局部皮色红肿,形若彤云,游走灼痛。治宜清热疏风,泻火解毒,内服可选双解通圣散,或黄连解毒汤。外用金黄散调敷。

  肾气虚


①指肾脏功能减弱。肾之阴阳俱虚,肾气化生不足,症见滑精早泄,尿后余沥,小便频数而清,腰膝酸软,听力减退,短气,四肢不温,脉细弱等,治以补肾为主。

②指肾阳虚。详该条。

  肾气实


①证名。肾经邪气盛实的证候。《灵枢·本神》:“肾气虚则厥,实则胀。”参见肾气盛条。

②指肾脏精气充实。《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肾气盛


证名。

肾经邪气盛实的证候。出《灵枢·淫邪发梦》。《诸病源候论·肾病候》:“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实也。”由阳气盛而生热,或复感湿邪所致。治宜清热、利湿等法。

②指肾脏精气充盛。《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肾气热


病证名。指肾经气盛,化热伤精,则髓减骨枯而腰脊不能直立。《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肾气不固


病证名。又称下元不固。指肾气亏虚,固摄无权所致肾不藏精、封藏失司的病证。症见滑精早泄遗精小便失禁遗尿,夜尿频多,腰膝酸软,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弱等。治宜补肾涩精,方如金锁固精丸

  肾气


①生理学名词。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肾气肾阳蒸煦肾阴所产生,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和发育机能的活动。《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死。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经穴名。系大横穴别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脐旁开三寸五分。

  肾平


脉学名词。指肾脏的正常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肾脏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

  肾疟


病名。五脏疟之一。《素问·刺疟篇》:“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治宜桂枝加归芍汤乌梅丸等。参见五脏疟条。

  肾囊肿亮


证名。阴囊肿胀而光亮之证。见《医门补要》卷中。多因脾伤不能约水,下注于阴囊所致。证见阴囊肿胀,或水积于囊内,红活光亮。治宜健脾利湿益气行水之剂,可用四君子汤黄芪泽泻猪苓补气利湿之品。

  肾囊漏


病名。瘘管之成于阴囊部位者。《外科大成》卷二:“漏管入通于囊也。”多因睾丸或附睾之流痰,脓成破溃而久治不愈而形成。证见漏管穿通阴囊,时时稀脓浸出。相当附睾结核等所致之漏证。治宜参见流痰条。

  肾囊风


病名。癣疹之生于阴囊者。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绣球风。陈氏谓:“肾囊风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瘩顽麻,破流脂水。”初起者,肾囊干燥作痒,继则丘疹,奇痒难忍,搔破者浸淫脂水,迁延日久则局部皮肤变硬脱屑,阴囊紧缩,状如锈球,故名。治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内服可选龙胆泻肝汤,外用蛇床子汤方水煎熏洗。相当于股癣,或阴囊湿疹,或包括神经性皮炎、阴囊瘙痒症。

  肾满漏疾


病名。阴茎持续勃起,精流不止之证。《世医得效方》卷十:“玉茎硬不痿,精流无歇时,时如针状,捏之则脆,乃为肾满漏疾韭子、破故子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

  肾满


病证名。指肾脏邪气壅盛,脉气满实。《素问·大奇论》:“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王冰注:“满,谓脉气满实也。肿,谓痈肿也。脏气满,乃如是。”

  肾脉


脉学名词。

①肾脏的经脉,即足少阴肾经

②肾脏的脉象。参肾平条。

  肾痨


病名。《慎柔五书》卷四以虫在于肾则成肾痨。即肾劳。治以千金散等方。详肾劳条。

  肾劳


病名。因劳损伤肾所致的病证。证见腰痛小便不利或有余沥,小腹满急、遗精白浊阴囊湿痒等。《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五加皮汤,治肾劳虚寒,恐虑失志,伤精损髓,嘘极短气遗泄白浊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枯悴。”《医醇剩义·劳伤》:“肾劳者,真阴久亏,或房室太过,水竭于下,火炎于上,身热腰疼咽干口燥,甚则咳嗽吐血来苏汤主之。”参见虚劳五劳条。

  肾咳


病名。

①证见咳引腰背痛,甚则唾涎者。《素问·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参见肾经咳嗽条。

十咳之一。证见咳嗽耳聋、咳引腰脐。《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参见十咳条。

  肾厥头痛


证名。肾气上逆所致的头痛主证头顶痛不可忍,四肢厥冷。《普济本事方》卷二:“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证见头顶痛不可忍,四肢厥冷,胸脘痞闷,多痰,脉弦等。治宜温肾纳气,选用玉真丸来复丹黑锡丹等方。参见头痛条。

  肾绝


证名。五脏绝候之一。

肾气绝出现的危重脉证。《中脏经》卷上:“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脉经》卷四:“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

中风脱证之一。《医林绳墨·中风》:“遗尿面黑者,肾绝也。”参见中风脱证条。

  肾精


生理学名词。

①肾所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总称。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主生育繁衍,又称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源于水谷精微的化生,主生长发育,又称水谷之精脏腑之精。

②特指肾所藏生殖之精

  肾惊


脏腑惊证之一。出《小儿病源方论》。指梦中咬牙

  肾经腰痛


病证名。由房劳伤肾所致的腰痛。又名肾虚腰痛。《医宗必读·腰痛》:“言肾经腰痛者,内伤房欲也。”详见肾虚腰痛条。

  肾经失血


证名。因房劳伤肾所致的失血。《不居集》卷十三:“肾经失血:肾主五液,因房劳而动血者,出于肾。”其证多伴见气喘咳嗽,或呕吐痰涎,面红,骨蒸盗汗咽干烦躁,甚者大吐大衄失血不止,四肢厥冷,小便不利,脉微细。治宜补肾养阴,用六味地黄丸。参见失血条。

  肾经疟


病名。又名温疫。《症因脉治·肾经疟》:“肾经温疟之症,肌肉消,脑髓烁,先见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复返归肾,又见寒候,此肾经冬受风寒温疟之症也。肾经温疟之因:冬受风寒,藏于骨髓,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从内出外,则始热终寒,乃成肾经疟疾之症矣。”治宜滋阴补肾,用六味地黄汤柴胡白芍药独活细辛。参见温疟条。

  肾经咳嗽


病名。肾虚引起的咳嗽。又称肾咳。见《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证见咳则腰痛五心烦热涌泉热,时见干咳,痰味带咸。劳伤肺气,金不生水者,用生脉散四君子汤虚火上炎,用知柏天地煎肾阳不足,用八味丸。亦有肾经受而致者,咳则腰脊相引而痛,甚则咳涎,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见《不居集·咳嗽》。参见咳嗽肾咳条。

  肾经寒痰


病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七。即寒痰。详见该条。

  肾经


足少阴肾经简称。见该条。

推拿穴位名。又名肾、肾水。位于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现一般以此为准。或指位于腕部尺侧。见《幼科推拿秘书》。或指男位于小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位于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见《小儿按摩经》。或指后溪穴。常用推法,能清脏腑之热,治小便热涩,大便秘结等。参见五经条。

  肾筋


推拿穴位名。即黑筋,参见该条。

  肾街


脉学名词。指肾脉通行的道路。《素问·水热穴论》:“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王冰注:“街,谓道也。”

  肾间动气


生理学术语。又称生气之原。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肾积


病名。五积之一。又名贲豚。证见腰脊引痛,少腹里急口干咽肿,目视(目巟)(目巟),健忘,色黑等。《难经·五十四难》:“肾之积,名曰贲豚。”《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肾积脉沉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目巟)(目巟),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证治准绳·杂病》治用大七气汤茴香、炒楝子肉,兼吞奔豚丸。参见贲豚条。

  肾火偏亢


病证名。又称命门火旺。指肾阴不足,阳火偏亢,出现火迫精泄的病机。肾为水火之宅,内藏元阴元阳,二者保持相对平衡。若肾水不足,或肝肾阴虚,则肾火偏亢封藏不固,出现阳强易举,遗精早泄等症。治宜滋阴降火

  肾黄


病名。三十六黄之一。《外台秘要》卷四:“肾黄小便不通,气急,心闷。”《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肾黄者,面色青黄,腰背疼痛,耳中飕飕百般声响,腰膝无力,多唾呕逆,不能下食,悲而不乐。若两脚浮肿齿黑,如大豆者难治。”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肾合骨


生理学名词。指五脏五体相合,肾之合为骨。《素问·五脏生成》:“肾之合骨也。”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盛衰,可影响骨骼的生成、发育及荣枯,故称之。参见肾主骨条。

  肾合膀胱


生理学术语。为脏腑相合之一。肾与膀胱表里,二者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灵枢·本输》:“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肾主水液,开窍二阴,属阴;膀胱主排小便,藏津液,属阳。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肾的气化肾气不足,膀胱气化失常,开合失度,出现小便不利癃闭,或遗尿、尿频等症状。

  肾疳


五脏疳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又名骨疳急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症见“上热下冷,寒热时作,齿龂生疮,耳焦脑热手足逆冷,吐逆滑泄;下部生疮,脱肛不收,夜啼饶哭,渐成困重,甚则高骨乃败。”多因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患有解颅、鹤膝、五迟等病;复因嗜食甘肥,不知节制,以致脏腑伏热津液耗伤,日久肾阴枯涸而成。治宜滋肾补脾,用六味地黄丸加味。

  肾肝之部


针刺的分部。指肌肉深层。《难经·七十难》:“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以肝肾与筋骨相应,故名。参见心肺之部条。

  肾风疝


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肾风疝外感之邪也。”参见肾疝条。

  肾风


病名。肾受风邪所致的疾患,以面部浮肿腰痛、色黑为主证。《素问·风论》:“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王冰注:“冬壬癸水,肾主之。”《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素问·评热病论》:“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中藏经》卷上:“肾风之状,但踞坐而腰脚重痛也。”《奇效良方》治肾风,用升麻胃风汤加肾之引经药。

  肾恶燥


生理学名词。指肾不喜燥。肾为水脏,主藏精,主津液,燥则耗伤肾阴,导致肾精枯竭。《素问·宣明五气》:“……肾恶燥,是谓五恶。”王冰注:“燥则精竭涸。”

  肾疔


病名。同名异病病名。《外科启玄》卷二。又名黑疔,系指生于肾经部位,足小趾、涌泉穴处之疔肿,证见寒热,面色(黑干),治宜解毒托里之剂,或加引肾经之品。另外,《外科真诠》卷下所述之肾疔,则系满天星疔之别名。证治参见该条。

  《肾的研究》


肾脏研究著作。上海第一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姜春华等撰于1963年。本书集该组七年来对肾的研究资料,阐述了以现代医学检验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对肾的生理病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肾的物质基础、肾阳虚的机制及治疗方法,可供中西医临床及研究藏象学说参考。

  肾疸


病名。因肾寒所致的黄疸病。主证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不得卧。见《外台秘要》卷四:“肾,其人唇干,葶苈子主之。”《辨证奇闻》:“肾疸之症,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不得卧,人亦以为黄疸也,谁知是肾寒之故乎。”治宜温肾健脾去湿,用济水汤等方。

  肾喘


证名。肾中水邪上干于肺所致的气喘。见《证治准绳·喘》。《景岳全书·喘促》:“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医学纲目·喘》:“肾喘则呕咳。”实者泻肺逐水,虚者温肾利水,选用泻白散、直指神秘汤真武汤、加减金匮肾气汤等方。亦指肾中火衰,水泛为痰为喘。《石室秘录》卷二:“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涌泉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卧则喘,如此非外感之风邪,乃肾中之寒气也。盖肾中无火则水无所养,乃上泛而为痰。”治以温肾化饮,用六味丸加附子肉桂大剂饮之。参水喘真元耗损喘条。

  肾虫病


见《普济本事方》。即蛲虫病。详该条。

  肾常虚


小儿生理特点之一。出《育婴家秘》。肾属水,人之阴精之所藏,但一水不胜二火君火相火),所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常虚,筋骨难成乳必癯。肾虚之证在小儿常见有解颅五迟五软、兔唇、先天痴呆等,以及遗尿肾泻诸症。在治疗上主张“有补无泻”。此理论具有普遍意义,而不局限于小儿。

  肾藏志


生理学名词。指肾的一种生理功能。指人的记忆力或意志,与肾关系密切。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气充盛,则脑髓充而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肾精气不足,则精神不振,健忘。《素问·宣明五气》:“……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王冰注:“专意而不移者也。”

  肾藏精


生理学名词。指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与人的生育繁殖有关。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体生长发育。《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不纳气


病证名。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肾气虚衰,气不归元则肾不纳气。症见呼多吸少,喘促,动则喘甚,自汗神疲,气短,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弱或虚浮无根等。治宜补肾纳气

  肾病


病名。肾脏的各种病证。由外邪侵袭,或劳欲过度,久病耗伤精气等所致。《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肾病寒热虚实之分。《脉经》卷六:“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太平圣惠方·肾脏论》:“若肾虚则腰背切痛,不能俯仰,足小弱,多恶风寒,手足厥冷,呼吸少气骨节烦疼,脐腹结痛,面色黧黑,两耳虚鸣,肌骨干枯,小便滑数,诊其脉浮细而数者,是肾虚之候也。”“若实则阳气盛,若阳气盛则生热,热则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作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诊其脉浮紧者,是肾实之候也。”肾之本病,为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足胻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滞,吐利腥秽,水液澄澈清冷不禁,消渴引饮。标病,为发热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见《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治宜根据辨证,相应采用补肾填精。滋阴温阳补肾纳气、通阳行水等法。参见肾病各条。

  肾痹


病名。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所致。证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拘挛腰痛遗精等。《素问·论》:“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圣济总录·肾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蜷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症因脉治·肾痹》:“肾痹之症,即骨痹也。善胀,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治宜补肾,用远志丸防风丸白附子丸河车封髓丹家秘滋肾丸等方。参见骨痹条。

  肾膀胱俱虚


病证名。肾与膀胱表里肾气亏损则累及膀胱,出现脏腑俱虚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十九:“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虚俱者,足少阴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反出,时时洞泄,肾心俱痛,名曰肾膀胱俱虚也。”“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小腹满,名曰肾膀胱俱虚也。”

  肾膀胱俱实


病证名。肾与膀胱表里邪气盛实则表里互传,出现脏腑俱实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十九:“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走,反眼,大风多汗,名曰肾膀胱俱实也。”“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太阳经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反侧,名曰肾膀胱俱实也。”

  肾癌


病名。癌之发于阴茎者。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又名肾癌翻花。“夫肾岩翻花者;俗名翻花下疳,此非由交合不洁触染淫秽而生,由其人肝肾素亏,或又郁虚忧思,相火内灼,水不涵木肝经血燥,而络脉空虚久之,损者愈损,阴精消涸,火邪郁结,遂遘疾于肝肾。”证见“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延至一二年,或五六载,时觉疼痛应心,玉茎渐渐肿胀,其马口之竖肉处,翻花若榴子样,此肾岩已成也。渐至龟头破烂,凸出凹进,痛楚难胜,甚或鲜血流注。斯时必脾胃衰弱,饮食不思,即食亦无味,形神困惫或血流至两三次,则玉茎尽为烂去,如精液不能灌输,即溘然而毙矣。”即阴茎癌。证治:初始宜滋阴降火,补益肝肾,用知柏八味丸,或大补阴丸。后期气血两亏,则宜补气养血,可内服十全大补汤外治法可随症选药。早期宜外科手术切除。

  肾


①人体器官名。系五脏之一。与膀胱表里。主藏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主发育、生长、生殖。《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称之为后天之本。肾为水之下源,主水,与肺、脾、三焦膀胱脏腑共同调节水液代谢,是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脉上连肺,主纳气。《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又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外应于腰。《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因开窍二阴而司大小便。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

②脉学名词。指足少阴肾经。《灵枢·本输》:“肾出涌泉……足少阴经也。”

③脉学名词。指肾之真脏脉。《素问·平人气象论》:“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推拿部位名。见肾经条。

  渖唇


病名。系指唇生疮、微肿湿烂,经久不愈的病证。泛指有渗出的唇部湿疮。又名茧唇紧唇。本病之病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认为是: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疙,又重被风、寒、湿之气搏于疙上所致。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亦见于《圣济总录》卷一一八。参见茧唇条。

  审穴


审察穴位。《席弘赋》:“凡欲行针审穴。”《刺灸心法要诀》:“凡下针……切勿太忙,须细审经络、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轻施其针,失于经络、穴所也。”

  《审视瑶函》


眼科著作。一名《眼科大全》、《傅氏眼科审视瑶函》六卷,卷首一卷。明·傅仁宗撰。刊于1644年。卷首载眼科名医医案五轮八廓运气论;卷一-二总论眼科生理及证治大要;卷三-六将眼科病分为108症的证治作了较详细的记述,收方300余首,并介绍金针内障以及钩、割、针、烙、点、洗、敷、吹等眼科外治法。并详述了用药宜忌和眼科针灸疗法等。内容比较丰富。现存康熙以来几十种清刻本。1949年以后有排印本。

  审平


运气术语。指五运主岁中金岁平气。《素问·五常政大论》:“愿闻平气,何如而名?……金曰审平。”张景岳注:“金主杀伐,和则清宁,故曰审平,无妄刑也。”

  审苗窍


诊断学术语。苗窍,即五官。为五脏的外候。详察目、舌、口唇、鼻、耳等五官的变化,可了解其相关内脏的病变。如心火炽盛,可见舌赤糜烂;肺气壅盛,可见鼻翼煽动;肝火亢盛,可见目赤脾虚寒则口唇淡白;肾气虚耳鸣等。

  审机


眼科金针开内障八法名称之一。系指手术前的准备和对病情审视。见《目经大成》卷二。其具体方法是:患者先以水洗眼,靠定头项坐稳安静。医师用左手大指、食指分开眼皮并以此二指捺住白睛,次用右手大指食物中指执针使其紧而直,无名指略按眼眶,使能动而察轮、静而观廓。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沈自南


清代医家。字留候,江苏吴江县人,尝着《饮食篇》。将日常饮食分为饔膳、羹、粉饎、炰脍等四类,表明古代对饮食的研究及其意义。

  沈志裕(?-1827年)


清代医家。字怡庵,浙江平湖人。中年始习医,有医名。凡治病,必先察其虚实阴阳,审其血脉脏腑经络。擅长疡科,并自制升降膏丹以备用。因诊务忙而未及整理其经验,其子竹泉代为整理,着成《疡科遗篇》,又名《片石居疡科治法辑要》,现有多种刊本行世。另着《救急良方》,未见传世。

  沈之问


明代医家。号无为道人、花月无为道人。里籍欠详。其先祖沈怡、父沈轩抄存若干治麻风之秘方。至之问于麻风一证,致力尤深。于麻风证之病因、辩证。治疗,均有独到见解,提出麻风证名三十六种,列风药八十余种,更善用大风子。其经验均载于《解围元薮》,为我国较早之麻风病专着,现有刊本行世。

  沈元凯


清代医家。号少微山人。尝着《伤寒大成》一书,现有抄本存世。

  沈又彭


清代医家。字尧封、尧峰,嘉善(今属浙江)人。初习举子业,因屡试不中,遂闭门专攻医学。医德高尚,尝因救治贫病患者,拒收重金礼聘,邑人誉其德。尝辑《女科读》、《沈氏女科辑要》、《医经读》,均有刻本行世。

  沈杏苑(1870-1956年)


近现代医家。上海浦东人。尝从名医徐建村学医。后精于内外科,全活甚众。1949年后,参加工作,并被聘为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以其家中所存之藏书二千余册捐赠。着有《药论》一书,现存抄本。

  沈仕


明代医家。履籍欠详。着有《摄生要录》一卷及《怡情小录》,现分别收入《说郛》及《学海类编》行世。

  《沈氏尊生书》


医学丛书。七十二卷。沈金鳌撰。刊于1773年。作者以“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致草管人命。”故命其书曰“尊生”。全书共七种,即:《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迷》、《要药分剂》。于医理、诊法、内、儿、妇各科临床证治均有论述,在治疗上除方药外,对气功疗法亦颇为重视。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沈氏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沈璠撰。作者主张用药治病应“随病而施,中病而止。”不可谬于定方。案中温、凉、攻、补各随其宜,尤擅长于豁痰清火法。卷末附医论数则,包括护养法及评论、《景岳全书》等内容。本书现存抄本、又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沈氏经验方》


医方著作。一卷。清·沈维基撰于1767年。书中共载作者试用有效验方46首。方后列若干验案。书末附《胎产良方》,亦多属经验有效者。现有《三三医书》本。

  沈谦(1669-1732年)


清代医家。字受益,号牧庵,江苏苏州人。尝撰《人身一小天地亦有南北两极论》。认为人体之命门心主犹如天地之南北两极,以静主动;另有《命门脉诊辨》,认为命门生气之源。两文皆载于《吴医汇讲》,其子孙多继其业。

  沈括(1031-1095年)


宋代科学家、医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末年(1063年)进。尝官至翰林学士,学识广博,其代表作《梦溪笔谈》涉及各个学科,举凡天文、律历、兵法、音乐、卜算、物理等等,莫不涉猎,书中对我国古代重大发明,如指南针之装置、活字印刷、石油冶炼等,皆有提及。于医学方面,尝着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以及《梦溪笔谈》及《补笔谈》中,都有涉猎,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其《良方》由后人与苏轼之《医药杂说》合并,成《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

  沈巨源


清代医家。字晓庵,履贯欠详。尝着《痘科正传》。现有刊本行世。

  沈琎


清代医家。字卿云,号大来,金山(今属上海市)人。殚心医学、博通经史,尝着《医学启悟》一书,论述运气之说,尤其是六气之说甚详。现有刊本行世。

  沈金鳌


清代医家(1717-1776年)。字芊绿,号汲门、再平、尊生老人,江苏无人。早年习儒,博闻强记,涉猎广博,经史诗文、医卜星算,皆有涉猎。着《尚书随笔》等。至中年,犹屡试不中,遂矢志攻医,于临证各科,均甚精通。又研习《灵》、《素》、仲景之学及仲景以下历代名家,互相参订。后来又勤于著述,先后撰成《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迷》、《要药分剂》,总其名曰《沈氏尊生书》,内容赅博,论述亦精辟,颇有精辟,颇有影响。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沈好问


元代医家。字裕生,号启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先世尝供职宋太医院,业小儿医。好问取家藏医籍,研读多年。因天资聪颖,治疾皆有效。尤以痘疹之证最为得心应手,常一剂奏效。后入太医院任院判。尝着《素问集解》、《本草类要》、《痘疹启微》等,惜均未见传世。

  沈凤辉(?-1801年)


清代医家。字丹彩,江苏嘉定人。幼攻举子业不中,改习医,以继家学。资质卤钝,攻读《内》、《难》诸经十年,仍觉范然。后又取晋以下诸名家医着苦读,始暂领悟。凤辉勤以补拙,略有所得,即录诸笔端,竟成名医,著述亦复不少,有《纲垣录》、《医谱》、《济世握灵方》、《伤寒谱》,唯后一种得以存世。

  沈唇


病名。沈为古体之沉字,唇部瘤肿之病证。见《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证治参见茧唇紧唇等条。

  沈炳荣


清代医生。字吟。浙江桐乡人,精通医理,有医技,如以六味地黄汤犀角疗一妇人之癫疾,应手而愈。

  神宗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即脊中。参见该条。

  神珠自胀证


证名。指目珠之胀痛突起之证。多因风邪湿热、气胜怫郁、瘀滞络阻等所致。临床宜辨证施治

  神珠将反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目睛偏斜一侧而不能转动。似今之麻痹性斜视。多风热攻脑,筋络牵急所致,宜疏风清热,养血和络。方选消风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或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亦可针灸治之。

  神珠


①指眼珠。《证治准绳·杂病》:“神珠自胀证目珠胀也。”见眼珠条。

②指黑睛。清·黄庭镜《目经大成》:“气轮之中青睛则属木,属肝,轮日风,世称神珠。”详黑睛条。

  神志不定


证名。神志异常症之一。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气不足所致。兼见惊悸恐怖,恍惚健忘等证。治宜安神定志,用定志丸宁志膏、《千金》镇心圆等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