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拼音X)第十六篇


  息高


证名。严重呼吸困难,喘促短气张口抬肩之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伤寒论后条辨》:“夫肺主气,而肾为生气之源,盖呼吸之门也,关系人之生死者最巨。息高者,生气已绝于下而不复纳,故游息仅呼于上,而无所吸也。”病情危重,元气虚竭时,可见本证。参见肩息张口抬肩条。

  息短


呼吸短浅。《灵枢·癫狂》:“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息道


呼吸的通道。即由气管、喉、鼻道等连成的呼吸道。《灵枢·刺节真邪》:“宗气留于海……其上者,走于息道。”

  息粗


证名。指呼吸时声音粗大。因肺热炽盛或痰气水饮阻遏气道所致。《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参见痰喘水喘火喘齁喘等条。

  息必鼾


出《伤寒论》。指睡眠时发出的粗重呼吸声。即。详见该条。

  息贲


病名。指肺积。《灵枢·邪气府病形》:“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难经·五十四难》:“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履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杨玄操曰:“息,长也。贲,也。言肺在膈也,其气不行,渐长而通于膈,故曰息贲。一曰:贲,聚也,言其渐长而聚蓄”(见《难经集注》)。《济生方》卷四:“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治用息贲丸、调息丸息贲汤等方。参见肺积条。

  息胞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有产儿下,若胞衣不落者,世谓之息胞。”详胞衣不下条。

  息


①呼吸:一呼一吸谓之一息。《灵枢·动输》:“肺气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

气喘喘息。《灵枢·海论》:“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

③留着,留止。《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④通“瘜”,赘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鼻息内不通。”

⑤休止,停止。《灵枢·百病始生》:“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

⑥生成,生息。《素问·五运行大论》:“南方生热……在体为脉,在气为息。”王冰注:“息,长也”。“在气为息”指在功能上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⑦悉心,指认真研究。《灵枢·经别》:“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

  奚龙泉


清代儿科医家。江苏武进人。道光、咸丰(1821-1861)年间名医。从师于同郡许定甫。着有《儿科心得》三卷,今佚。子奚、型承其业,医名更着。

  奚魁蚬肉


病名。见《银海精微》。即鸡冠蚬肉。详见该条。

  奚凤鸣


明代医生。上海(今上海市)人。少习疡医,善治痈疽。认为痈疽中间溃烂,四周积有腐溃物时,非吸之不能尽。故治此种病时,招募人先用苦酒嗽口后,去吮痈疽。对贫穷病人,则亲为吮痈。

  唏


原指哭泣后不能自制的抽噎状。引伸指呼吸迫促状。《灵枢·癫狂》:“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

  吸远


病状名。指吸气深长而困难。肾主纳气肾精不足或肾气衰微均可导致吸远。《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后病脉证》:“在下焦者,其吸远。”

  吸吸


病状名。指气息短少而不能接续状。多因元气虚衰所致。《灵枢·癫狂》:“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

  吸筒疗法


拔罐法,亦称吸筒法。参见拔罐法条。

  吸入


治疗学术语。系外治法之一。吸入药物的烟雾或蒸气进行治疗的方法。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日久,用款冬花末卷作纸烟状,点燃吸烟。喘息性支气管炎,用闹洋花制成烟卷,吸入平喘。产后血晕,用块或木炭烧红,投入内,使产妇嗅闻味而苏醒。现今经制剂工艺改良,已生产出多种体积小,便于携带和使用的瓶装气雾剂。

  吸门


解剖结构名。七冲门之一。

①即会厌。《难经·四十四难》:“会厌吸门。”丁德用注:“会厌吸门者,咽喉为水谷下时厌按呼吸也。”会厌是掩盖以保护气管的器官,也是呼吸纳气纽,故称之为吸门。参见七冲门会厌条。

②《儒门事亲》卷三认为:“会厌之下为吸门。”故吸门包括今之声带、会厌等部。

  吸而微数


病状名。指吸气时间短而频率加快。多因中焦邪实,气不能降所致。可用导滞法或泻下法通畅气机,使呼吸恢复正常。《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后病脉证》:“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

  吸促


病状名。指吸气短促。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吸促。《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后病脉证》:“在上焦,其吸促。”

  吸


①气从口鼻引入体内。《素问·生气通天论》:“把握阴阳,呼吸精气。”

②指吸气一次的时间。《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

③引,吸引。《本草纲目·石部·慈石》引苏颂曰:“磁卅者岁贡最佳,能吸虚连十数针。”

④喝,饮。《本草纲目·鳞部·乌贼》:“乌贼能吸波噀。”

  《西溪书屋夜话录》


医论著作。清·王泰林撰。原系手稿,大多已残缺,仅存《肝病证治》一篇,收入《王旭高医书六种》。本篇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肝病证治,王氏将肝病分成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治法,不仅这种分类法与前人迥不相同,而且治疗上也很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

  《西塘感证》


伤寒类著作。三卷。清·董废翁撰。本书专论四时感证,内容分总论、本病、变病、兼病四部分。本病以伤寒六经分症,治法分正治、从治;对变病、兼病诸证分析尤详,其中包括一些危症的救治;末附妊孕伤寒。董氏学宗各家,立论本于《医学纲目》和《证治准绳》,而又参以高鼓峰、吕用晦二家学术经验。后辑入《医宗己任篇》中。

  《西方子明堂灸经》


灸法著作。八卷。元·西方子(姓名不详)撰。元初刊行。本书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灸法主治。各卷分绘正面、侧背面、侧(伏)面的腧穴图和各腧穴的部位,主治病症及灸法等,收集资料颇多。现有明清刻本《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附:冯氏校勘记一卷)。

  西方子


元代或其前医学家。其原名佚,撰《西方子明堂灸经》8卷,现有刻本行世。书中只论灸法,不谈针法。其书比《铜人针灸经》于穴位、主治病证及灸法方面,均有较详细论述,但后书未见流传。

  血瘀月经过少


病证名。月经过少证型之一。多因瘀血内停,冲任胞脉受阻,血行滞涩而月经量少。瘀血因寒凝者,经行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凉痛甚于胀,喜温拒按,血块下后痛减,治宜温经活血行瘀,方用少腹逐瘀汤过期饮瘀血因于气滞者,症见经血量少,色紫有块,少腹胀甚于痛,排气后胀痛较减,治宜行气活血,方用膈下逐瘀汤七制香附丸等。

  行经目痛


病证名。出《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指行经期间,出现眼睛痛涩,头痛眩晕。此多因经行下血过多,肝经虚损,以致目涩痛难睁,或生翳于黑睛上等。治宜补血养肝。方用当归补血汤(《医宗金鉴》:薄荷羌活茺蔚子柴胡蒺藜菊花防风甘草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或用杞菊地黄丸等方。

  小横纹


小儿推拿部位名。位于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厘正按摩要术》)。一说仅指小指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可用拇指甲掐或拇指侧推。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破烂及腹胀等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