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拼音O)一篇


  藕节毒


病名。指痈疮生于臂部者。出《外科医镜》。即臂痈。详该条。

  藕包毒


病名。临床指臑痈之较轻者。出《外科大成》卷二。详见臑痈条。

  藕包


病名。指痈疮生于上臂者。出《疡科选粹》卷四。即臑痈。见该条。

  偶经取穴


取穴法之一。又称表里经取穴。根据经脉表里相合关系,选取与其相为表里的另一条经脉上的穴位。如感冒咳嗽手太阴肺经病证而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胃病足阳明胃经病证而取足太阴脾经公孙等。

  偶方


方剂学名词。系七方之一。药味合于双数或由两味药组成的方。《儒门事亲》卷一:“偶方之说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偶方,盖方之相合也,病在下而远者,宜偶方也;有数合阴阳偶方,谓二、四、六、八、十也,皆阴之数也;君二臣四、君四臣六,亦合阴之数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

  偶刺


刺法名。十二刺之一。又称阴阳刺。《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指治疗心气闭塞,如心胸痛一类疾病的针刺方法。其法用手按其胸背,当痛处所在,前后相对各刺一针。刺时必须斜针刺入,以防伤及内脏。因此法一前一后相对针刺,前胸属阴后背属阳,故又名阴阳刺。后世所称的前后配穴法即源于此。

  呕汁


证名。呕吐清水或涎汁。寒湿乘脾所致。《素问·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内经吴注》卷十二:“寒气乘之故发呕,湿气乘之故涌出涎汁。”详见吐清水吐涎沫条。

  呕血


病证名。血因呕吐而出,量多时可超过数百毫升。出《素问·厥论》。因恼怒、过劳及伤于色或臌胀等病所致。因暴怒伤肝,气火上逆者,兼见胸胁疼痛,心烦不宁,少寐多梦,甚至可见惊狂骂詈,不辨亲疏。舌质红,脉多弦数。治宜泻肝清胃,用丹栀逍遥散伐肝煎等方。偏火旺者,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因肝木侮土,脾胃受伤,致营血失守者,其症无胀无火而神疲脉虚,宜五阴煎五福饮理阴煎等方。过劳所伤者,兼见遍身疼痛,时或发热,用犀角地黄汤当归肉桂桃仁泥。因饮过度,积热动血者,用葛黄丸。因房劳过度损伤肝肾者,兼见面赤足冷,烦躁口渴。偏真阴亏损者,宜生脉散加减八味丸,或左归饮小营煎之类;偏气虚阳衰者,宜异功散八味丸,或五福饮大补元煎之类。凡呕血量多者,可用花蕊石散。本证见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胃炎、胃动脉硬化、肝硬化及某些血液病。参见吐血条。

  呕吐苦水


见《症因脉治·吐水类》。又称呕吐。详该条。

  呕吐


病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古代文献将呕吐加以区别,谓声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现一般将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总称呕吐。分虚实两类,实证外感六淫痰饮停积、宿食不消,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所致。虚证多因脾胃气阴不足所致。以和胃降逆为通治法,但仍当审因治本。呕吐实呕虚呕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寒呕热呕痰呕气呕食呕血呕脾虚呕吐阴虚呕吐之分。详见各条。

  呕酸


证名。呕吐酸水。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称吐酸。详该条。

  呕乳


病证名。又名溢乳伤乳吐。指新生儿呕乳。《幼科发挥》:“初生小儿,胃小而脆,容乳不多,为乳母者,量饥而与之,勿令其太饱可也。”改进哺乳方法,或随年龄增长,一般就会消失。

  呕清水


见《证治准绳·杂病》。即吐清水。详该条。

  呕青蓝水


证名。呕吐青蓝色水液。多因肝郁化火所致。《医贯·噎膈论》:“又有一种肝火之证,亦呕而不入,但所呕者酸水,或苦水,或青蓝水,惟大小便不秘,亦能作心痛,此是火郁木郁之证。”用吴茱萸黄连浓煎,续服逍遥散

  呕衄


病证名。呕血衄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甚为内痈,善呕衄。”

  呕脓


证名。呕吐为脓液。为胃痈主症之一。《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并治》:“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详胃痈条。

  呕逆


病证名。出《灵枢·经脉》。即呕吐。详该条。

  呕苦水


见《赤水玄珠·呕吐门》。又称呕苦。详该条。

  呕苦


证名。指呕吐苦水。又称呕胆呕苦水、吐苦水。《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肝胆受病,胆液外泄,随胃气上逆而出,故呕出苦水。呕吐苦水外感时邪,邪犯少阳阳明所致者,证见潮热,胸闷太息,脉弦数或洪大,用柴胡清胆汤葛根清胃汤。因恼怒伤于肝胆所致者,证见胁肋胀痛,胸闷太息,或见自黄,脉弦数,偏虚者用人参小柴胡汤,偏实者用家秘清胆汤,挟食者用干葛平胃散,挟痰者合用二陈汤(见《症因脉治》卷二)。

  呕家


指经常恶心呕吐的病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呕胆


病状名。即呕吐苦水。《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呕


证名。出《素问·诊要经终论》。

①即呕吐,胃内之物上涌而出,有声有物。《卫生宝鉴·补遗》:“有物有声,名曰呕。”详呕吐条。

②食入即吐,称为呕。《医宗必读·呕吐》:“后世更为分别,食刹则吐谓之呕。刹者,顷刻也。食才入口,即便吐出。”详噎膈条。

。想吐而吐不出。《医学入门·呕吐》:“呕则无所出。”即俗称恶心

  《欧希范五脏图》


解剖著作。宋·吴简(一作灵简)编。北宋庆历间(11世纪40年代),编者和有关人员共解剖了50具尸体,对这此尸体的喉部、胸腹腔脏腑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并由画工宋景绘成图谱。被解剖的对象都是反抗北宋统治阶段而被逮捕杀害的义士,欧危范则是其中的首领。原书已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