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拼音T)第四篇


  通脉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幼幼集成》卷三:“凡小儿忽手足厥冷,此病表邪闭其经络,或风痰阻其荣卫,又或大病之后,阳不布散于四肢。逐用生姜煨熟,捣汁半小杯,略入麻油调匀,以指蘸姜油,摩儿手足,往下搓挪揉捩,以通其经络。俟其热回,以纸拭去之。凡小儿指纹滞涩,推之不动,急以此法推豁之。盖此法之论阴阳虚实,用之皆效。”

  通脉


治法之一。

①具有温阳通气,振奋心脉的作用。少阴病内有真寒,外有假热,表现为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色浮红的戴阳证,用通脉四逆汤治疗。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②妇女产后气血虚弱,无乳或少乳,用补益气血的方药,使乳汁充盈而下者,亦称通脉。参催乳条。

  通淋


治法之一。指用清热利湿药物,以清下焦湿热,消除结石的方法。症见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小腹胀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等。常用方药有八正散石苇散等。

  通理


经外穴名。出《针灸集成》。在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间。小趾关节上2寸处。主治崩漏月经过多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通里穴别名。见该条。

  通里


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千金要方》作通里。属手少阴心经手少阴络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尺动脉。主治心痛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咽喉肿痛暴瘖舌强不语,腕关节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②治法。即“通下”。详下法条。

  通睛


病证名。出《世医得效方》。又名斗鸡眼、斗睛。多见于小儿。症见一眼或双眼黑珠相对呆定于眦侧,视东反西,顾左反右,若振掉头脑则睛方转。由惊风后遗,或受猛烈震荡所致。治宜化痰通络,结合针刺睛明攒竹丝竹空合谷等穴。

  通经接气


刺法用语。

①针刺各经的呼吸次数。见接气通经条。

②催行经气的一些针刺手法。见飞经走气条。

  通经


是治疗闭经,使之通畅的方法。常用通经治法为:

①气血两虚证。表现为经闭、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疲乏、舌淡无苔、脉沉细,用当归白芍川芎党参白术甘草丹参等药益气养血

气滞血瘀证。表现为经闭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小腹胀痛、舌边紫暗或有紫点,脉弦或涩,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香附延胡索等药行气活血

  通间


经穴别名。《素问·骨空论》:“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王冰注:“在支沟同身寸之一寸,是谓通间。”所指即三阳络穴。参见该条。

  通剂


方剂学名词。系十剂之一。用通利药物组成,具有通行气血作用的方剂

  通脊漏


病名。指肛漏漏管已通向脊骶骨者。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症见患者局部有油脂样分泌物,下位腰椎骨处有酸困感。该病以外治手术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可服用象牙化管丸。或用熏洗法以减轻局部症状。

  通关


经穴别名。《针灸摘英集》:“通关二穴,在中脘穴两旁同身寸之相去各五分。”所指即阴都穴。参见该条。

  通谷


经穴名。在腹部者,称腹通谷,属足少阴肾经;在足部者,称足通谷,属足太阳膀胱经

经穴别名。《千金要方》:“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二寸。”主治心痛胁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通腑泄热


治法之一。简称通泄通泄大便以清除里热的治法。寒下、增液泻下等法皆是。

  通而取之


针灸学术语。指一种刺法,待气脉流通而后出针。《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通肠漏


病名。指漏管已通过肛门括约肌或肛管直肠环之上下而深达直肠内外者。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宜采用挂线疗法或配合手术治疗。参见肛漏条。

  通


①通畅。《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素问·上古天真论》:“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②指药物的宣发、疏散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薄则通。”

③通晓。《灵枢·禁服》:“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④贯通。见:“通合”。

⑤关联:相通。见“通天”。

⑥涌泄、宣发、疏散、祛瘀等治疗方法的统称。《素问·热论》:“治之各通其脏脉。”

⑦指泻下类病证。见“通因通用”。

⑧指泻下法。参见“通因通用”。

  挺法


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指使弯曲的肢体挺直的一类手法。如腰、指、趾等关节屈不能伸者,用一手或两手先徐缓地摇关节,然后逐渐使之挺直。

  挺长


病证名。指阴茎挺直长大而不倒。《灵枢·经脉》:“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聤耳


病名。

①泛指耳窍中流脓的病证。

②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九:“劳伤血气,热乘虚也,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引起聤耳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暴病多属产症,久病多属虚证实证多由肝、胆、三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虚证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实证中因风热所致者,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因湿热上蒸所致者,宜清热除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因肝胆湿火熏蒸所致者,宜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因肝经血热所致者,宜清热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虚证中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病的外治法也颇多。如熊胆用开水溶化滴耳;胆矾散为末吹耳中等。本病类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葶苈饼灸


隔饼灸的一种。《千金要方》九漏:“葶苈子二合一升,右二味和捣令极熟,作饼如大钱,厚二分许。取一枚当疮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饼上。三炷易,三饼九炷,隔三日复一灸之。”用治瘰疬成瘘者。《普济方》用治痔疮。

  停饮眩晕


病证名。由心下或膈间停饮所致的眩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证见头目眩晕,怔忡心悸,或吐涎沫(见《证治汇补·眩晕》)。治宜通阳利水,用五苓散、苓术甘汤等方。参见痰饮眩晕痰晕条。

  停饮心痛


病证名。因水饮停积胸中所致的心痛。《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心属火,其气炎上,饮为水,其性趋下,……若水饮停积于胸中火气不得宣通,则阳虚阴盛,其病心中淡淡然欲吐而痛,是为停饮心痛也。”参见心痛饮心痛条。

  停饮胁痛


病证名。因水饮停积所致的胁痛。见《秘传证治要诀·胁痛》。由水饮痰流注厥阴之经,气机阻所致。症见胁肋疼痛,或胁痛无定处,甚至漉漉有声,咳嗽气急,脉多沉弦。治宜涤痰通络,用导痰汤调中顺气丸控涎丹等方。参见痰饮胁痛条。

  停经


经血停止,即经闭。亦有指月经净后者。

  停耳


病名。系指耳内红肿疼痛流脓的疾病。又名聤耳。见《脉因证治》卷下。《医林绳墨》卷七:“又有停耳者,耳内有生赤肉,或有脓肿是也。”其病因是气郁生痰,内火攻冲所致。参见聤耳条。

  停豆抵耳


病名。系指耳内流脓的病变。《医学心悟》卷四:“停豆抵耳之患,或脓水淋漓,或痒极疼痛。”本病的病因多由风热相搏,津液凝聚所致,治宜疏散肝经风热,方用加味逍遥散加减。

  庭孔


阴道。见廷孔条。

  庭


人体部位名。出《灵枢·五色》。即天庭。详该条。

  亭头


经外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在脐下4.5寸,旁开前正中线一横指处。主治子宫脱垂直刺0.5-1寸。

  廷孔毒


病证名。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指出此病:“因肝火郁结,或交合损伤,而致子宫肿痛溃烂。宜用海浮散油调灌入,仰卧良久,再换玉红膏海浮散以绵润透塞入。”廷孔一般指尿道外口而言。本病类似宫颈糜烂

  廷孔


阴道口。亦称庭孔。《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张志聪注:“廷孔阴户也。口之端,阴内之产门也。此言督脉起于少腹之内,故举女子之产户以明之。”

  听声音


诊断学术语。系一种闻诊方法。根据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声音变异,判断疾病寒热虚实。例如初病声嘶多属实证,久病失音多属虚证;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狂言谵语常见于实证热证郑声、独语、错语常见于寒证、虚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

  听会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听呵听河后关。属足少阳胆经。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斜,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直刺0.5-1寸。艾条灸5-10分钟。

  听户


人体解剖名词。系指接受声音的门户,即耳窍。《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二:“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元府壅塞,神气不能通泄也。”参见耳窍条。

  听河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听会。见该条。

  听呵


经穴别名。出《针灸资生经》。《针灸大全》作听河。即听会。见该条。

  听宫


经穴名。出《灵枢·刺节真邪》。别名多所闻。属手太阳小肠经。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一说“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针灸甲乙经》)。布有面神经分支及耳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主治耳鸣耳聋聤耳,聋哑,癫狂齿痛,及神经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炎。直刺0.3-1寸。

  铁针


古针具名。指以熟铁制成的针具。《针灸聚英》:“铁针……柔铁熟铁,有毒,故用马衔无毒。”参见马衔铁针条。

  铁失(?-1323年)


元代医官。蒙古族。曾任太医院使。主管广惠司,修制调配宫廷药物

  铁痧


病名。痧证而见头面四肢色黑如锅煤色者。《痧症全书》卷中:“铁痧,头面手足十指如锅煤色,不治,以血凝也,或用火擦身法,委中刺出紫黑血两杯,竟有立愈者。”参见痧、痧气条。

  贴熁


外治法之一。又称贴熁药、敷贴箍围药敷药。亦泛指外敷药。与敷贴义同。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其具体用法根据病情差异而有寒凉药温热药之不同。其作用为截毒、束毒、拔毒、温化、行瘀、清热、定痛、排脓。如金黄散、回阴玉龙膏等。参见敷贴等条。

  贴骨疽


病名。即生于环跳穴处的附骨疽。见《外科理例》卷五。证治参见附骨疽条。

  条口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另说“在上廉下一寸”(《太平圣惠方》);“膝下五寸许”(《针灸大全》)。布有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神经,及前动、静脉。主治膝酸痛,两足无力,脚气转筋腹痛泄泻,肩凝症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条剂


中药学名词。系将药末粘附于纱布条上,或单用药末加浆液搓成药条,插入伤口,用以化脓引流或腐蚀瘘管。

  挑痔疗法


外治法之一。用于痔疾治疗。医者可先在病人背部寻找痔点,即稍突出于表皮,如针尖大小,压之不褪色之小丘疹,手术时要求在常规消毒后,用粗针将痔点表皮挑破,再挑断白色组织纤维,术后用纱布覆盖局部。此疗法有消炎、止血、镇痛之作用,可用于控制患者痔疮的发展与减轻其症状。

  挑治疗法


三棱针等针具在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或挤出一些液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针挑疗法,截根疗法。专门用以治疗痔疮者,又称挑痔疗法。此法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临床操作时,于选定部位上,以三棱针(或大号缝衣针)先把皮肤挑破0.2-0.3厘米,再将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挑断,包敷固定。隔2-3周可再选部位进行挑治。施术时应注意严密消毒,术后注意局部清洁,避免感染。本法适于痔疮、脱肛疔疮痈疽、急性结膜炎、麦粒肿、月经过多、前列腺炎等疾患。

  挑筋灸癖法


挑治法的一种。《古今医鉴》:“挑筋灸癖法:令患人低坐弯腰,医以右手大指中指横掐住两胯(髋)骨尖上相平,横过中间脊骨陷处是穴。……用药制过纸擦之,使皮肉麻木,用灸一炷;将大布针穿丝线一条,将针放斜,横刺入皮如艾炷大,穿到线,慢慢勒破皮;然后再用针斜入横挑过线,勒断白筋四、五条。出鲜血易治,出紫血难愈。用真三七末少许掺上,血即止。再用灸三壮,用前膏药贴之。”

  挑刺


刺法名。用三棱针等刺入穴位皮肤,再将其浅层组织挑断的方法。又分别称挑破而出血的为“破”;挑破创口较大而放血的为“决”;挑刺较深的为“掘”。参见挑治疗法条。

  捵法


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捵是拉长、扯平的意思。

①用一手或两手握住患肢的手指或足趾作上下颤动,使患肢有如波浪起伏地抖动。

②即拨法。见该条。

  甜疮


病名。指疔疮发于头面,疱破生脓,且多相染易者。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有:“甜疮生面上,不痒不痛,常有肥汁出,汁所溜处,随即成疮,亦生身上,小儿多患之。”该病多因湿热蕴蒸皮肤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可用黄连解毒汤化裁。症轻者单用外治即可,可用三石麻油调敷。相当于脓疱疮。

  恬淡虚无


出《素问·上古天真论》。指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原为道家所尊奉的养生根本途径,后被道教养生学说所袭用。中医养生学说也深受其影响,这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多处反映。

  恬(tián)惔


亦作恬淡。淡泊、清静、安闲。《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田宗汉


清代医家。字云槎,又字瀛桥。湖北汉川人。初习儒,旁通天文、地理、兵家等学,后又专攻歧黄。虽曾任官职,未几而告辞返里,专心攻医。医术较精,颇多治验。又有所创见,如以伏阴说论夏秋之伏阴证下利呃逆转筋之疾,认为系春夏受阴寒湿邪侵袭而成,着成《医寄伏阴论》,一名《重订时行伏阴刍言》,现有多种刊刻本行世。

  田之丰


清代医学家。字登五,三楚(今属湖北)人。初习儒,后专攻医,于儿科痘疹症尤有心得。曾途经山西,适儿疹大疫,之丰为之治,愈儿颇众,声名大噪。着有《痘疹秘钥》一书行世。主要为录自前人之医论及方法,间亦有个人治验。

  田谊卿


宋代医家。其生平履贯欠详,《宋史·艺文志》载其着《伤寒手鉴》三卷,《千金手鉴》二十卷,均未见传世。

  《田氏保婴集》


儿科著作。又名《保婴集》一卷。元代著述。撰人佚名,约刊于14世纪。书中记述婴儿杂病的一些简便医疗药方和灸疗小儿惊痫疳瘦等病的治法。现有《济生拔萃》本。又见《丛书集成初编》。

  田氏


元代女医家。其名佚,生平履贯欠详。着有《保婴集》一卷。现本《济生拔萃》中存有《田氏保婴集》。

  田螺旋顶


病名。出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春水扬波一症,黑睛斜斜高耸而起,若治不及时或“稍迟则渐高渐尖,至极并水不见,神膏如死,俗谓之田螺旋顶。”本病多因肾邪上蒸,胆火内逼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参见春水扬波条。

  田螺泡


病名。发于手指或足部之水泡。见《外科正宗》卷四。多因脾经湿热下注外寒闭塞;或因热足涉水,湿冷之气郁滞;或因长期涉水作业等所致。多发于手指、足趾。初发时局部忽如火燃,随生黄色水泡,或紫白色水泡,形若豆粒,不久渐大,皮厚难破胀闷硬痛,甚则浮肿,或引致全身寒热不安。重症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解毒泻脾汤外治宜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毒水,外敷太乙膏即愈。水泡再发再挑。或用王不留行明矾煎水待温时泡洗。注意保持局部干燥。相当于汗疱型脚癣、汗疱疹。

  田阔阔


元代医官。履籍欠详。尝于朝中任医官尚药奉御,后又迁至惠民药局局官。

  田九如


清代医家。生平履贯欠详,曾着《治麻新书》,对麻疹之顺症、逆症、险症,皆有论述,颇切实用。现有刻本行世。

  田晋蕃


清末医家。字杏村,会稽(今属浙江)人,其生平欠详,尝着有《内经素问校正》、《医经类纂》、《中西医辨》、《慎疾格言》等,均有刊本行世。

  田伯良


清代医家。字捷乡,诏安(今属福建)人。初习举子业,后改攻医学。其时适值西学东渐,田氏以中医医术见长,于沿海地区及各侨埠行医数十年,颇得好评。为发扬国粹,着有《中华古圣医经大全》,内含《内经》、仲景、《神农本草》等医经原文多种,有刊本行于世。

  天宗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布有肩胛上神经和旋肩胛动、静脉肌支。主治肩胛疼痛,胸肋支满,颊颌肿痛,咳逆抱心,以及肩关节周围炎,乳腺炎等。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天柱疽


病名。发于天柱骨部位的痈疽。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三。证治参见有头疽条。

  天柱骨折


病名。天柱骨即颈椎,即颈椎骨折。见《伤科补要》卷二。又名旋台骨折,颈骨折玉柱骨折。其命名多因医家对颈椎功能或美誉而有不同之称谓。病因跌打坠撞所伤者。证见颈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活动功能障碍,伤部以下有麻木或知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甚则不救而死亡。治疗宜使患者仰卧,保持平静,确诊后手法复位,并用砂袋或砖等置于颈部伤处两侧,以防止转动,并即时将头部持续牵引,以防复位后再错位。治宜内服复元活血汤加减,或用七厘散。待症状好转,可改服接骨丸正骨紫金丹。如此3-4周则四肢功能逐渐恢复后,再内服益肾壮骨之剂,可选补肾壮骨丹、舒筋活血汤继续内服。外治使用颈支架固定,并配合适宜的功能锻炼。

  天柱骨倒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指颈项软弱无力,头向下垂不能抬起。天柱骨即颈椎。多见于胎禀不足,或病后阴虚督脉空虚的患者。治宜滋阴益髓,用六味地黄丸补天大造丸之类。《东医宝鉴·外形篇》:“项软者,天柱骨倒也。”《医医偶录》卷二:“天柱骨倒者,督脉空也,右归饮主之。”参见项软条。

  天柱骨


人体结构名。即颈柱骨。又名旋台骨

  天柱


①人体部位名。鼻柱骨之别名。即鼻中膈。详鼻条。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布有枕大神经干和枕动、静脉干。主治头痛项强目赤痛,咽喉肿痛鼻塞肩背痛,小儿惊癫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推拿部位名。见《幼科推拿秘书》。位于项部正中线,自枕骨下方至第七颈椎棘突一线。《幼科推拿秘书》:“天柱,即颈骨也。”治发热等症。

  天灶火丹


病名。丹毒之一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病从间起。多见于小儿未满百日。以犯行路灶君之迷信命名。若热流下令阴头赤肿。《疮疡经验全书》卷六称为天灶丹,指因手三阳经风热所致之小儿丹毒。治宜内服轻解散,外用柳灰散涂之。

  《天元玉册》


运气学专着。一作《天元策》(见《郡斋读书后志》)。三十卷。唐·王冰撰。《古今医统》称此书“元诰《内经》之意,益之以五运六气之变”,已佚。

  天牖五部


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五穴。出《灵枢·寒热病》。五穴以天牖居中,故名,可治疗头痛暴瘖暴聋拘挛癫痫口鼻出血等病证。

  天牖


经穴名。出《素问·气穴论》。别名天听。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另说:“完骨下,发际上一寸”(《千金要方》);“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风池下一寸,微外些”(《针灸集成》)。布有枕小神经和耳后动脉。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瘰疬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天应穴


穴名。即阿是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参见阿是穴条。

  《天隐子养生书》


养生专着。又名《天隐子》。唐·司马承桢着。《道藏》有收载。全书有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等八篇。书中主张破除世俗加于气功养生中的神秘色彩,主要讨论了如何循序渐进地通过存守内视一类功法以养生延年。本书篇幅不长,颇有新意,简明实用。

  《天隐子》


养生专著名。《天隐子养生书》的简称。详该条。

  天医


古代针灸宜忌说之一。见《黄帝虾蟆经》。按日时的干支推算天医所在,为治病吉利时日,有“行年天医”、“月天医”、“日天医”等。

  天旋


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通睛偏昃,白眼斜觇,盖干廓下倾,幼时所患者也,故曰天旋。其致非一,有襁褓中目病风热上攻,脑筋急缩者;有惊风天吊,带转经络,失于涣散者;有眼于牖下灯前,小儿望光既久,目系凝滞而偏者;有乳母挽抱饲乳,长夜不换手,卧侧者。”本病应及时治疗,否则难愈。参见目偏视条。

  天玄


指人身之精。《素问·刺法论》:“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类经》:“玄者,水色也,天一之义,至真之要,重在精也。”

  天虚


运气术语。天数不及而虚。《素问·本病论》:“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

  天行头痛


病证名。传染性疾病头痛者。见《症因脉治·外感头痛》:“头痛之症,初起不因内伤,忽尔头额作痛,沿门多病,大小传染,此外感岁运之气,所谓天行症也。”多因湿毒侵袭,搏于经络所致。证见头痛,身发寒热,头面腑肿,赤色焮红等,治宜清热解毒为主,可选用羌活败毒散普济消毒饮等方。

  天行嗽


病证名。感时行之气,或四时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因时令不正,感时行之气咳嗽,痰盛,寒热,或鼻塞声重,宜人参饮子一服散。四时感受风寒作嗽,不尽由一时天行之气者,宜参苏饮

  天行发斑疮


出《肘后备急方》。即痘疮。详该条。

  天行赤眼


病名。系指暴发眼睑白睛红赤浮肿,痛痒交作,眵泪粘稠,黑睛生翳的病证。见《银海精微》。又名天行赤热症天行暴赤朱炎猛旭。又俗称红眼病。本病多由风热毒邪,时行疠气所致,相当于今之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易造成广泛流行。因此,对本病首重预防。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须隔离消毒。内治宜清热散邪,凉血解毒。方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外治:可用蒲公英等煎水熏洗。

  天行赤热症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目赤痛,或脾肿头重,怕热羞明,涕泪交流等证,一家之内,一里之中,往往老幼相传者是也。”本病相当于今之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治宜清热散邪解毒,方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参见天行赤眼条。

  天行暴赤


病名。清·佚名《眼科统秘》:“目忽然赤肿难开,乃是天行时气透目所伤,一人传于一家,致使羞明涩痛。”治宜清热祛邪解毒。方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外滴10%千里光眼液。应注意预防和隔离。参见天行赤眼条。

  天行


病名。疫的别称。见《肘后备急方》卷二。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疫病于“一方之内,长幼患状,率皆相类者,谓之天行。”

  天星十一穴


十一个经验效穴。《龙经》载《天星十一穴歌诀》:“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彻,委中承山,下至昆仑绝,环跳阳陵通里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专心常记此,莫与闲人说,三百六十法,不如十一穴。”后《针灸大全》所载,又增太冲一穴,文字略异,名《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参见该条。

  天心


推拿穴位名。

①位于掌心。治惊风口眼歪斜等。《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掌面诸穴图》:“天心穴,干入寸许,天吊惊风口眼歪斜,运之效。”

②位于额前中,天庭下方。与其他穴位配伍,可治头痛鼻塞伤风等。《幼科推拿秘书》:“天心穴,在额正中,略下于天庭。”

  天哮


出《幼科金针》。即百日咳。详该条。

  天溪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或于乳头旁开2寸取穴,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主治咳嗽气逆胸胁满痛,少乳,乳痈呃逆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天五会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人迎。见该条。

  天温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天泉。见该条。

  天突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玉户天瞿。属任脉。阴维、任脉之会。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另说“在颈结喉下二寸”(《针灸甲乙经》)、5寸(《千金要方》)、3寸(《太平圣惠方》)、1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主治咳嗽哮喘咯血喉痹失音呕吐呃逆噎膈瘿瘤等。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入0.1-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天庭


①人体部位名。又名阙庭。额的中央。是望诊诊察头面部疾患时诊视内容之一。《灵枢·五色》:“庭者,颜也。”又“庭者,首面也”。

推拿穴位名。即天门穴。《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天庭穴,即天门,又名三门。”见天门条。

气功术语。指两眉之间的部位。《云笈七签》卷十七《黄庭内景经》:“天庭地关列斧斤。”注:“两眉间为天庭。”

  天听


经穴别名。即天牖。见该条。

  天丝打眼


病名。《审视瑶函》:“此症谓风飏游丝,偶然撞入目中而病痛也,即今人呼为天丝打眼。”即飞丝入目证。应尽快冲洗眼睛,使异物得到清除。参见飞丝入目证

  天枢


经穴名。出《灵枢·骨度》。别名长溪大肠募谷门。属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绕脐切痛,水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以及肠道蛔虫症,肠梗阻,阑尾炎,细菌性痢疾,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②天地气相交之中点。《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张景岳注:“枢机也。居阴阳升降之中,是为天枢。”

  天寿


养生术语。指先天赋予一人之寿命年限。又名天年。出《尚书·君奭》:“天寿平格,保又有殷。”《史记·楚世家》:“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参见天年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