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参苏饮
名称:
参苏饮
《胎产秘书》卷上:参苏饮
名称:
参苏饮
《妇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参苏饮
名称:
参苏饮
《三因》卷十三:参苏饮
名称:
参苏饮
制法:
上为锉散。
用法用量:
参苏汤(《普济方》卷四○三)、人参前胡散(《奇效良方》卷六十四)、十味参苏饮(《保婴金镜录》)、冲和汤(《济阳纲目》卷十一)。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苏丸”、“参苏理肺丸”(见《江苏省中药成药标准暂行规定汇编》)。《局方》(淳佑新添方)有干葛;《易简方》有干葛,无木香。
各家论述:
1.《古今名医方论》:叶仲坚曰,此咳嗽声重,痰涎稠粘,涕唾交流,五液无主,寒湿稽留于胸胁,中气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参为君;然非风寒之外邪来侮,则寒热不发,而痰涎不遽生,故辅以紫苏、干葛;凡正气虚者,邪气必盛,故胸膈满闷,辅以陈皮、枳壳,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心下,非辛燥不除,故用茯苓、半夏,少佐桔梗以开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调和营卫,欲清内者,必顾及中宫,此姜、枣、甘草之所必须也。名之曰饮,见少与缓服之义。
2.《医方集解》: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参苏饮
名称:
参苏饮
《医便》卷三:参苏饮
名称:
参苏饮
《医方考》卷六:参苏饮
名称:
参苏饮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
名称:
参苏饮
炮制:
上俰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