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拼音S)第六篇


  嗜异


病证名。指病人喜食异物。《寿世保元》:“小儿爱吃泥土,乃脾虚胃热所致,面色青黄,或是虫动。”临床上脾疳虫积的患儿多有嗜异的症状。

  嗜卧欲寐


但欲寐条。

  嗜卧


病证名。出《素问·诊要经终论》。亦见于《马王堆汉墓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大惑论》则名之为“多卧”,后世更有多眠善眠多寐等名。指在正常生活节奏下,经常困倦欲睡,或喜好睡眠。临床以湿胜、脾虚为多见,亦可由肝胆之热引致。湿胜患者,常兼见虚浮或肢体沉重,或有便溏,脉象濡缓,宜用胃苓汤平胃散等方。挟痰者用平陈汤。脾虚者,兼见肢乏、困倦、食减腹胀,或在食后昏困,脉多缓弱,用人参益气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丸等方。胆经有热,则口苦,昏困嗜卧,用半夏汤等方。亦可因体虚,难以适应季令、气候变化所致。如秋燥而见怠惰嗜眠,兼有畏寒,不思饮食,甚则影响于肺,使肺胃阳气不伸,宜用升阳益胃汤长夏症现怠隋无力,坐定即觉昏倦欲眠,为肺脾气虚,不胜炎暑困扰,宜用清暑益气汤等方。而病后嗜眠,多属正气虚、余邪未尽。参见多卧多寐多眠善眠胆热多睡病后多眠但欲寐等条。

  嗜偏食


病证名。指偏嗜吃某些食物的一种病态。如嗜食生米异物,多属虫积;嗜食辛辣多属胃寒等。

  《是斋百一选方》


医方著作。二十卷。宋·王璆撰。原刊于1196年。日本·宽政11年时,日人千田恭(子敬)以其所藏钞本与荻子元所藏元刻本互校,并补入《医方类聚》中王璆选方编成。全书共三十一门,重点介绍各科病证的治疗方剂。选方1000余首。包括男、妇、小儿各科病证的成方单方。大多为作者见闻所得或辑录于有关文献的验方、效方。现国内北京图书馆存有抄本。

  是动所生病


经脉病候用语。出《灵枢·经脉》。为是动病和所生病的合称。

  是动病


经脉病候的一类。出《灵枢·经脉》。包括①本经脉气异常变动引致所联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喘咳。”

经脉循行径路上所发生的病症,如手厥阴心包经“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因其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称是动。

  拭目


自我推拿方法名。即熨目摩目摩眼。《诸病源候论·目暗不明候》:“以两手中指……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拭口法


出《备急千金要方》。即初生拭口。详该条。

  拭口


新生儿保健法。出《千金要方》。指婴儿初生后,用软棉裹指,拭净口中不洁。再以胭脂点清,擦口舌齿颊间,则一切口病不生。现多以吸引器吸出不洁之物。

  拭秽法


出《世医得效方》。即初生拭口。详该条。

  拭法


推拿方法名。指在治疗部位上用手掌或手指作直线或螺旋形反复摩擦。《诸病源候论·目暗不明候》:“以两手中指……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室女月水不通


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即室女经闭。详该条。

  室女虚热经闭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未婚女子由于阴虚血弱,火盛水亏而致经闭。证见经闭不行,羸瘦乏力,潮热等,治宜养阴益血,方用柏子仁丸,兼用泽兰汤

  室女实热经闭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未婚女子素体阳盛阳盛则热胜,热耗阴血而致经闭。常兼见发热、唇干、咽燥、喜冷恶热、脉实有力等症。治宜养血泻热调经。方用四物凉膈散四物汤黄芩黄连桔梗薄荷甘草竹叶连翘)。

  室女逆经


病名。指女子(原本指未婚女子)因逆经而导致眼部出血之病证。亦称女子逆经,女子涩经赤涩,女子血气逆流,逆经目赤。《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本病治宜清热调经破血通经。可用调经散顺经汤加减。相当于今之异位月经引起的结膜下出血,甚至玻璃体积血、眼底出血等。

  室女经闭胀痛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未婚女子由于气滞血瘀而致经闭腹胀作痛者。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方用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

  室女经闭劳嗽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未婚女子因忧思劳伤心脾,心脾血虚肺阴失养,阴虚内热,热灼肺阴而致。证见经闭后饮食减少,日渐消瘦,干咳不止,四肢干瘦,发热或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治宜滋阴清热,养血调经。方用四物汤丹皮陈皮白术香附黄芩甘草,兼服四神丸橘红延胡索当归郁金),或用劫劳散等。

  室女经闭骨蒸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未婚女子多因忧思积虑,损伤心脾,以致气血暗耗,经闭不通,继之肝肾阴亏,阴虚火旺,证见经闭,进而出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消瘦疲倦,颧赤等症。治宜滋阴清热,补养气血。方用人参柴胡汤,有汗加牡蛎,热甚加黄连

  室女经闭腹痛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未婚女子由于瘀血阻滞,不通则痛,以致经闭,伴小腹坚硬有块,攻刺疼痛。治宜活血行瘀。方用通经散。

  室女经闭浮肿


病证名。见《肖山竹林寺女科》。指未婚女子患经闭兼有浮肿的病证。多因外邪客于胞脉血壅经隧,化为水液,流溢四肢,导致经闭及遍身浮肿,面色青黄。治宜活血通经,方用通经丸,经通则肿自消。

  室女经闭成劳


病证名。见《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未婚女子,由于忧思积虑,损伤心脾气血,以致经闭不通,常可出现诸虚劳损症状。如心伤血逆竭,故神色败,经水先闭;脾虚则食少,肺阴虚咳嗽,继之肾肝失养,发为多怒而毛发枯焦,筋骨痿弱等。若传遍五脏则为危象。治当益阴血,制虚火,切忌用凉血行血之药。宜先用柏子仁丸泽兰叶汤等,并随兼证而作相应加减。

  室女经闭


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亦名室女月水不通。指未婚女子患经闭。多因女子情志抑郁,气滞血凝所致。体弱者,用泽兰叶汤,兼服柏子仁丸;体壮者,可用大黄(庶^虫)虫丸。

  室女带下


病证名。见《济阴纲目》卷三。指未婚女子由于初潮不慎感受见寒,或用不洁水洗下体,或初来经血惊恐而成带下,或冲任虚寒而致带下量多者。治参带下条。

  室女


指未婚女子。宋·齐仲甫《女科百问》第十三问:“室女者,乃未出闺门之女也。”

  试月


病名。

①指妊娠后期,忽然脐腹疼痛而又不分娩者。《景岳全书》卷三十九:“有一月前或半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产而不产者,名曰试月,亦非产也。”

②即试水。详该条。

③即类胎痛。详该条。

④指伤产。详该条。

  试痛


病证名。指假阵痛或妊娠晚期由于某种原因所致腹痛而无分娩症者。张仲远《产孕集》:“孕至八九月,或妊母有火,起居不时,令孕不安,因而作痛,所谓试痛也。”刘斋甫《妇科三字经》:“孕妇临产,必先有试痛试痛有一次者,有二三次者。俟过七日,而后一试。凡腹痛而腰不痛,或腰痛而腹不痛者,皆为试痛,非真产也。”

  试胎


病证名。指妊娠中晚期出现胎儿乱动、腹痛等症状,但脉象分娩征象者。《女科经》卷五:“有一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便生,名曰试胎,非当产也。”唐桐园《大生要旨》卷二:“受胎六七个月或八九个月,胎忽乱动,二三日间或痛或止,或有水下,但腰不甚痛,是脉未离经,名曰弄胎,又曰试胎。”

  试水症


病名。属妊娠早期破水。清·周贻观《秘珍济阴》:“胎未满月,先破水,腰不痛,名试水症。非产也。宜服八珍汤杜仲故纸坤草数贴,俟月足,自易生。”参见试水条。

  试水


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产难论第一。指妊娠末期或临产胎水早破者,或胎水破而未生者。亦称试月,包括试水症。周登庸《续广达生篇》:“胎未足月,先破水衣而腰不痛,名曰试水,又名试月,非正产也。”刘斋甫《妇科三字经》:“试痛或破水者,名试水,可与八珍汤杜仲、故脂,以安其胎。”《高淑濂胎产方案》:“浆水点滴微来,名曰试水。此时儿方转身,切莫仓皇,并禁稳婆将手入探腹上揣摩。直至腹痛如折,眼中火出,水破淋沥,儿逼产门,方可坐草,用力送之,小孩自来。”《张氏医通》卷十:“胞水破,儿未下,谓之试水。”

  视直如曲证


证名。系指视直物如弯曲状的病证。《证治准绳·杂病》:“视直物如曲弓弦。界尺之类视之皆如钩。”参见目妄见视惑条。

  视正反斜证


证名。系指视正直之物为歪斜状的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又有视斜物反为正者,称为视斜反正。本病系由阴阳偏胜,神光欲散所致。参见目妄见条、视惑条。

  视瞻有色证


证名。系指自觉视物有某种颜色阴影的证候。可见于今之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癔病性弱视或里蒙等疾病。本病多由肝肾精血虚少或痰火湿热等所致。前者宜补益肝肾,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后者可用清气化痰丸加减。

  视瞻昏眇证


病证名。系指眼内外无症状,但有视昏眇蒙眛不清的病证。又名瞻视昏渺症。见《证治准绳·杂病》。本症常见于两种情况。一是本证为多种内障疾患的常见症状之一。二是因年老所致,相当于今之老视。《审视瑶函》:“若人五十以外而(目)昏者,虽治不复光明,其时犹月之过望,天真日衰,自然目光渐衰。”

  视远怯近证


病名。系指能看到远处物体而对近处物体视而不见的病证。见路际平《眼科临证笔记》。详见能远怯近证。

  视衣


人体解剖名称。系指今之视网膜、脉络膜等。见《中医眼科学》(广州中医学院主编)。

  视一为二证


证名。系指视一物为二的病证。《证治准绳·杂病》:“谓一物而目视为二,即内经所谓视岐也。”详见视岐条。

  视物易形


证名。系指眼外观正常,视物则改变其正常形态的病证。见吴克潜《病源辞典》。参见目妄见视惑条。

  视物颠倒证


证名。系指视物皆振动颠倒的病证。可见于某些眼病或全身性疾病。见《证治准绳·杂病》。《审视瑶函》描述该病症状为:视物“皆振动而颠倒也。譬诸环舞后定视,则物皆移动而倒植。”参见目妄见视惑等条。

  视物倒置


证名。《石室秘录》:“视各物倒置,人又无病。”参见目妄见视惑条。

  视物(目巟)(目巟)


证名。系指视物不明的病证。出《银海精微》。详见目昏条。

  视深


病证名。指眼窝凹陷之证。《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视歧


证名。系指视一物为二物的证候。出《灵枢·大惑论》。又名视一为二证目视一物为两候。相当于今之复视。《灵枢·大惑论》:“邪其精,其精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本病多由汇聚目中之精气,由于中风、痰、热邪等而使失去协调作用,以致精气散乱,约束失权所致。

  视举


证名。系指不自觉地眼向上视的病证。《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

  视近怯远证


病名。系指能视近物而看不见远处物体的病证。见路际平《眼科临证笔记》。参见能近怯远证条。

  视惑


证名。系指视物颠倒紊乱的证候。出《灵枢经》。视惑有两种情况:一是眼本身无病,而突然视物眩惑,颠倒紊乱,多由过喜、过怒等一时精神散而引起。待精神恢复正常,此症便消失。二是自视的异常改变。如视一为二,视赤为白等。本病属目妄见范畴,详见该条。

  视定反动证


证名。系指视定物为移动不安的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本病多因恣嗜辣,头风痰火或阴虚血少所致。某些全身性疾患可见此症。

  视赤如白证


病证名。系指不能正确辨别某些颜色,只能辨别物体明暗程度及形态的病证。相当于今之色盲。见《证治准绳·杂病》。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眼内络阻所致。

  势


睾丸的别名。《古今医鉴·脏气各殊论》:“男子肾气外行,上为须,下为势,如女子,宦人无势。”

②势力。《素问·疏五过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③形势。《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势使然也。”

④姿势。《素问·方盛衰论》:“奇恒之势乃六十首。”

  侍御医


隋唐两宋时期尚药局中医官名。其职责是直接负责皇帝的医疗保健工作。各代设置的数量和所定官品稍有不同,多数情况下设四人,官阶从六品上。

  侍御师


南北朝时期医官名。北齐尚药局中,在尚药典御、尚药丞之下,还设有侍御师尚药监各四人。侍御师的职责是直接负责皇帝的医疗保健工作。相当于后世的御医。

  侍医


侍候帝王的医生。侍医之职始设于秦代,相当于后世的御医,其职责是侍奉皇帝并直接负责皇帝的医疗保健。

  《市隐庐医学杂着》


医论著作。清·王德森撰于1853年。全书载证治杂论十四篇,多从病证误治分析,辨论明确,颇能举一反三。对不究病因、不问病状,概以平稳方药治疗的态度尤为反对。本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现存1853年作者自刻本等多种版本。

  世医制度


我国明代为加强对医生的管理而实行的一种制度。元代将人们从事之工作分为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匠、九儒、十丐。并规定不经选试及注册不得行医。医生的子孙可以继承祖业行医,但必须精通医术。明代沿袭元朝分定职业和地位规定,制订一套更为严格之世袭制度。《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内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托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这些规定严格地限定了人们的职业。世医制度除医户世袭这项内容外,还包括,一、太医院的医学生一般从医户子弟中选拔;二、医户无嫡系子孙,可在亲枝弟侄中选拔一名有培养前途的补任。医户都要登记造册,定期清查报告。“凡医药之人,礼部务必备知,以凭取用。”明代实行的世医制度使医药行业中自愿选择的子承父业变成了带有指令性的制度。虽可防止庸医误人;但亦堵塞部分知识分子进入医生队伍。

  《世医得效方》


方书名。十九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一卷,共二十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45年。本书作者根据其五世家传医方编写而成。书中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医方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骨伤科病症的治疗,尤有较多的发挥。1949年后有排印本。

  世医


指世代以医药为业者,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从事医药职业的。此种形式为中医传统的传授及教育形式。

  《世补斋医书》


医学丛书。清·陆懋修撰。分正集、续集。正集为作者自撰,计6种,三十三卷。刊于1884年。包括文(指有关医学的文集)十六卷。《不谢方》一卷,《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内经运气表》一卷,《内经难字音义》一卷。续集为陆氏校刊的医书,共4种,二十五卷。由其子陆润庠刊于1910年。包括《重订傅青主女科》三卷,《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五卷,《重订绮石理虚元鉴》五卷。《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十二卷(原书六卷,另六卷包括王氏所撰《伤寒论附余》二卷,《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迴澜说》、《时节气候决病法》各一卷。)陆氏对《伤寒论》及运气学说辨析颇详,且有一定的发挥。但他以伤寒学说代替否定温病学说,并根据个人的看法,评价或批评了一些医家,其学术见解不免于偏颇或有趋于保守的一面。

  世补斋不谢方


不谢方条。

  《士材三书》


丛书名。明·李中梓(士材)撰。清·尤乘增辑。刊于1667年。本丛书计有《诊家正眼》三卷、《本草通玄》二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系中医诊断学专着,主要论述脉学理论和临床运用,更以四言歌括分述了28脉之“体象”、“主病”、“兼脉”等内容。其次也简述了望闻问三诊之一般内容和规律。《本草通玄》将300多种常用药品分成草木谷菜果虫等14类论述性味功治。其中不乏历代各家之论。《病机沙篆》对50多种常见内科杂病之病因脉证诊断和治疗加以论述。尤乘士材学生,深得氏精髓,知此三书可代表氏之学术思想,故予以汇刻。并将自己所著《寿世青编》二卷附后,以托不朽。现存20余种清刻本和多种近代石印本。

  士


①特为男子能任事之称。《灵枢·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

②泛指男子。《灵枢·五音五味》:“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

③特指士兵。《灵枢·版》:“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

④古代统治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千金方·序》:“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

  始脂


生理学名词。古代对妊娠三月之称谓。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胎产书》:“三月始脂,果隋宵效……”

  始胎


生理学名词。指妊娠三月胚胎开始呈现人的形态名始胎。《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妊娠三月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形像始化。”

  始素


经外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腋窝中线,渊液穴直上约1寸陷中。主治胁下支满腰痛引腹,筋挛阴气上缩等。斜刺0.3-0.5寸。

  始胚


生理学名词。古代对妇女怀胎一月的称谓。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妊娠一月名始胚。”

  始光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始膏


生理学名词。古代对妊娠二月胚胎之称谓。出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胎产书》:“二月始膏,毋食辛燥,居处必静……”徐之才逐月养胎方》亦曰:“妊娠二月名始膏。”

  始春


气象学名词。即立春日。《素问·六节脏象论》:“求其至也,皆归始春。”王冰注:“谓立春日也。”一说指立春前十五日。张景岳注:“一曰立春前十五日,当大寒节为初气之始。亦是。”

  始


①开端,起始。《灵枢·营气》:“常营无已,终而复始。”

②起源,根由。《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③病因,起因。《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

④初,方始。《素问·皮部论》:“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

根本,祖始。《素问·王冰序》:“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⑥才,方才。《伤寒来苏集·序》:“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着书。”

⑦先,前面。《外科理例·斑疹》:“深宜刺,使瘀血去于毒聚之始。”⑧能,可以。《本草正义·麻黄》:“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

  使内


房中术。见《素问·五脏生成》等篇。

  使道


①人体部位名。指鼻孔人中沟。《灵枢·天年》:“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杨上善注:“使道谓是鼻空使气之道,隧以长,出气不壅。”

②神气之通道。《素问·灵兰秘典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王冰注:“使道,谓神气行使之道也。”

  矢气


证名。见《伤寒论·辨阳阳病脉证并治》。亦作失气。参转矢气失气条。

  《史载之方》


方剂著作。二卷。宋·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年以前。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症及治疗方剂,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书中对疫疠病因十分强调与运气的关系。现存清刻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等,1949年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本。

  史崧


南宋医学家。锦官(今四川成都)人。精通医学,于《黄帝内经》尤有研究。尝取其家藏之《内经·灵枢》九卷,参照诸古书,加以校释及音释,勒成十二卷,附于书后。

  史树骏


清代医家。字庸庵,江苏武进人,其生平欠详。所著有《经方衍义》五卷,现有刊本行世。

  史可苏


宋元间医生。鄱阳(今属江西)人,自幼聪颖,博学多览,且旁通医学。入元不仕,以医济人,邑人以其医德可嘉,题其堂曰“更生堂”,颇得好评。

  史堪


宋代医家。字载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尝官至郡守,精于医药。治病以法炮制用药,审证精当,常三、四服药即效。不愈即重新审证,检讨其由,改用他法,以符病情。尝治一同邑人,恶闻食臭,神倦消瘦,医莫能愈。史氏依《内经》诊为“食挂”,予以调治而愈。又蔡京患便秘,史氏以紫菀清其肺气调治而愈。着有《史载之方》行世,全书凡三十一门,多论述内、妇科病,另有《史载之指南方》,或云即《史载之方》。

  食注


病名。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食注候》:“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脏,沉滞在内,流注于外,使人肢体沉重,心腹绞痛,乍瘥乍发,以其因食得之,故谓之食注。”治用桔梗丸等方。参见九注条。

  食猪肉中毒


病名。因食病猪肉出现中毒症状。《诸病源候论·食猪肉中毒候》:“凡猪肉无毒,其野田间放,或食杂毒物而遇死者,此肉则有毒。人食之则毒气攻脏,故令人吐利困闷不安。”参见食六畜肉中毒条。

  食诸鱼中毒


病名。因食有毒或变质鱼类引起中毒症状。见《诸病源候论·食诸鱼中毒候》。证见头晕面肿、肤红搔痒、心腹满闷烦乱;严重者心悸、气急,甚至死亡。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鱼毒诸药。如紫苏荏叶水苏芦根芦花、菩萨草、大黄汁、马鞭草汁苦参缩砂仁草豆蔻汁、米醋胡麻油黑豆汁、冬瓜汁、橘皮乌梅橄榄蜀椒胡椒、莳萝、茴香胡葱大蒜朴硝蓬砂鲛鱼皮、獭皮等,可资参考。

  食诸肉中毒


病名。因食疫畜肉出现中毒症状。《诸病源候论·食诸肉中毒候》:“凡可食之肉,无甚有毒。自死者,多因疫气所毙,其肉则有毒。若食此毒肉,便令人困闷吐利无度,是中毒。”参见食六畜肉中毒条。

  食中


病名。因醉饱过度,卒然昏倒的病证。类中风之一。见《医宗必读·类中风》。又名中食。《医学心悟·类中风》:“食中,醉饱过度,或着恼怒,以致饮食填塞胸中胃气不行,卒然昏倒。”参见中食条。

  食滞中满


证名。因饮食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类证治裁·肿胀》:“食滞中满者,专消导和中丸。”《杂病源流犀烛·腹少腹病源流》治食滞中满而痛者,用干姜苍术白芷川芎香附、姜汁之类。宿食不消,面黄,吞酸者,用丁香脾积丸,或平胃散草蔻枳实半夏。参见中满条。

  食滞脘痛


证名。因饮食停滞所致的胃痛。其证胃脘疼痛,嗳腐,闻食气则欲吐,或兼便闭。《类证治裁·胃脘痛》:“食滞脘痛,必嗳腐香砂枳术丸半夏曲。”《张氏医通》卷五:“食积作痛,保和丸。”《医宗己任篇·四明心法》:“食痛者,胸膈按之痛甚,勺水不入,兼大便闭,闻谷气则欲吐。用二陈汤平胃散桔梗枳实主之。”参见胃脘痛条。

  食滞丹毒


病名。丹毒之一种。出《外科大成》卷四。即滞热丹毒

  食症


病名。十二症之一。脾胃虚弱,饮食积久不去,结成之有形积块。《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候》:“发语声嘶中满浊而后语,乏气拖舌,语而不出,此人食结在腹,病寒,日里常水出,四体洒洒,常如发疟,饮食不能常,自闷闷而痛,此食症病也。”《圣济总录》卷七十二:“脾胃虚弱。饮食累伤,积久不去,结在肠内,与正气交争则心腹硬痛,妨害饮食,肢体消瘦,以手按之,积块有形,谓之食症。”《类证治裁·痃癖症瘕诸积论治》:“食症,脾胃先弱,饮食失调,生冷不化,日渐成块。”治宜先主疏导,佐以和中,用大和中饮消食丸。气壅血滞,形寒者,用乌药散脾气虚血不行者,用芎归四君汤;脾气郁血不行者,用归脾汤;肝脾血燥不行者,用加味逍遥散。亦可用槟榔丸麦蘖汤、丁香丸等方。参见癥病、十二癥条。

  食胀


病证名。饮食不节所致的肚腹胀满。见《世医得效方·胀满》。一名谷胀,亦称食积腹胀。《症因脉治·食积腹胀》:“食积腹胀之因,嗜食不谨,胃强能食,脾弱不消,停滞脾胃之间,则食积腹胀之症作矣。”证见腹胀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或食物不消,甚则腹痛大便秘结泄利等。《医学入门·鼓胀》:“初起多寒湿,自利不食者,胃苓汤山楂麦芽,或人参养胃汤香附砂仁;甚者,治中汤丁香,或厚朴附子二味煎服;久则湿热乘脾,大便干燥者,保和汤伤肉者,黄连阿魏等分蒸饼为丸,或三补丸,用香附山楂煎汤下;伤杂果者,古桂香丸盐汤探吐膏粱厚味大便闭者,大承气汤,或厚朴汤积热者,牵牛丸;虚者,木香槟榔丸滋肾丸。”参见胀、谷胀条。

  食远服


服药法之一。离正常进食时间较远时服药。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的药和泻下药。

  食郁头痛


病证名。因食积郁滞所致的头痛。《医学六要·头痛》:“食郁右关寸脉滑而实,症兼呕吐恶心心下痞闷,或痛或寒热如疟,乃食郁头痛也。”治宜消导解郁,用二陈汤山楂厚朴枳实神曲等味。参见伤食头痛条。

  食郁肉中毒


病名。因食密闭容器内生、熟变质肉类出现中毒症状者。《诸病源候论·食郁肉中毒候》:“郁肉毒者,谓诸生肉及熟肉内器中密闭头,其气壅积不泄,则为郁肉有毒。不幸而食之,乃杀人。其轻者亦吐利烦乱不安。”类似现代肉毒中毒病。

  食郁


证名。六郁之一。见《丹溪心法》卷三。因食滞不消,气机郁阻所致。证见吞酸嗳气腹满不能食黄疸鼓胀痞块,脉紧实。治宜消食解郁,用食郁汤,或二陈汤保和丸等(《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参见六郁郁证条。

  食亦


病名。一名食(亻亦)。多食而形体消瘦之证。由肠胃和胆有热所致。《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参见食(亻亦)条。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肠道寄生虫病等。

  食已即吐


证名。进食后片刻即吐出。因胸膈胃脘有热、痰气郁结、饮食停滞、瘀血内蓄等引起。又为噎膈症状之一。《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并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心典》卷下:“若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所谓阴阳反作,气逆不从,食虽入胃,而气反出之矣。故以大黄通其大便,使浊气下行浊道,而呕吐自止。”亦可用通幽汤。详见上焦吐热呕痰呕食呕血呕噎膈等条。

  《食医心鉴》


食疗著作。唐·昝殷撰。约成书于9世纪中期。书中用食物药方治疗各种疾病。原书宋代后失传。今本系日人从《医方类聚》中辑出者。共一卷,内容有治疗中风、诸气、心腹冷痛等16类,计211方,其中也包括了以药物煮粥、制、作饮用的药方。现有1924年东方学会排印本。

  食医


古代对营养医师的称谓。“食医”一词出自《周礼·天官》。周代将医学分为食、疾、疡、兽四科,从事饮食营养的医生称为食医。其职责是专门从事饮食营养及卫生保健工作。参见疾医条。

  食噎膈


膈证之一。又名食膈。见《医方考》卷三。详食膈条。

  食噎


病名。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此由脏气冷而不理,津液涩少而不能传行饮食,故饮食入则噎塞不通,故谓之食噎胸中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治用五噎丸五噎散、嘉禾散等。参见五噎、噎条。

  食养


治疗学名词。指饮食调养。《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太过,伤其正也。”

  食蕈菌中毒


病名。因误食有毒蕈菌出现中毒症状。见《诸病源候论·食诸菜蕈菌中毒候》。证轻者见头痛呕吐、腹泻、昏睡、幻视、精神错乱等;重者可迅速致死。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野菌毒药,如甘草防风汁、忍冬汁、蠡实汁、生姜胡椒绿豆汁、荷叶阿魏地浆黄土、童尿等,可参考。

  食心痛


证名。饮食不节所致的心痛。此处心痛,实为心口痛,即胃脘痛。证见脘腹胀闷疼痛,吞酸嗳腐恶食。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医宗必读·心痛》:“食积则饱闷,噫气如败卵,得食则甚,香砂枳术丸神曲莪术。”《医学从众录·心痛》:“食痛,食积停滞,嗳腐吞酸恶食腹满,其痛或有一条扛起者,脉实而滑,右关更实,宜平胃散山楂麦芽半夏各二钱。”《医学心悟·心痛》:“食痛者,伤于饮食,心胸胀闷,手不可按,或吞酸嗳腐,脉紧滑,保和汤主之。”参见胃心痛条。

  食蟹中毒


病名。因食不洁之中毒。见《诸病源候论·食蟹中毒候》。证见胸闷烦乱,精神不安,或更见腹痛吐利不止等。治宜解毒温中。《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毒药,如苏汁、汁、冬瓜汁、干蒜汁、芦根汁、橙皮丁香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