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狗尾草

实际拼音: Dà Gǒu Wěi Cǎo
别名: 狗尾巴
来源: 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大狗尾草Setaria faberii Herrm.的全草,其果穗亦入药。秋末采集,分别晒干备用。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消疳,杀虫止痒。用于小儿疳积,风疹龋齿牙痛
用法用量: 3~5钱。

《中华本草》:大狗尾草

出处: 出自《江西草药
实际拼音: Dà Gǒu Wěi Cǎo
英文名: all-grass of Green Bristlegrass
别名: 谷莠子狗尾巴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大狗尾草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taria faberii Herrm.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大狗尾草,一年生草本。通常具支柱根。秆粗壮而高大,直立或基部膝曲,高50-120cm,径达6mm,光滑无毛。叶鞘松弛,边缘具细纤毛,部分基部叶鞘边缘膜质无毛;叶舌具密集的长1-2mm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40cm,宽5-20mm,边缘为细锯齿。圆锥花序紧缩成圆柱状,长5-24cm,宽6-13mm(除外),下垂;小穗椭圆形,长约3mm,下有1-3枚较粗而直的刚毛,刚毛通常绿色,粗糙,长5-15mm;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宽卵形,先端尖,具3脉,第2颖长为小穗的3/4或稍短,少数长为小穗的1/2,具5-7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脉,其内稃膜质,长为其1/2-1/3,第2外稃与第1外稃等长,具细横皱纹,成熟后背部隆起;鳞被形;花柱基部分离。颖果椭圆形。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田野和荒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对土壤要示不严,宜选肥沃、疏松的夹沙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法。3-4月播种,直播,按行距约30cm开沟,条播,播后覆一层薄土,浇水。 田间管理 苗出齐后,及时中耕除草,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类达6.6%,脂类中的脂肪酸为: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d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及痕量的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和花生酸(arachidic acid)。甾醇(sterol),甾醇糖甙(sterol glycoside ),和单酸甘油酯(monoglyceride)。
性味: 平;甘
功能主治: 清热消疳;祛风止痛。主小儿疳积;风疹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

《中药大辞典》:大狗尾草

出处: 江西草药
实际拼音: Dà Gǒu Wěi Cǎo
别名: 谷莠子(《华东禾本科植物志》),狗尾巴(《江西草药》)。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大狗尾草全草。春、夏、秋三季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高50~120厘米。叶线状披针形,长lO~40厘米,宽5~15毫米,无毛或上面有庞毛;叶鞘边缘常有细纤毛;叶舌退化为极短的纤毛,圆锥花序圆柱形.下垂,长5~15厘米,主轴有柔毛;小穗椭圆形,长约3毫米;刚毛通常绿色,长5~15毫米;第1颖广卵形,先端尖,有3脉;第2颖有5脉,成熟时第2花(谷粒)背部先端稍裸露而甚弓弯,退化小枝(状毛)与花序轴甚叉开。花果期7~lO月。
生境分布: 生于荒野及山坡。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清热,消疳,杀虫止痒。
复方:

①小儿疳积:大狗尾草三至七钱,猪肝二两。水炖,服汤食肝。

风疹大狗尾草穗7钱。水煎,甜少许对服。

牙痛大狗尾草根一两。水煎去渣,加入鸡蛋二个煮熟,服汤食蛋。(性味以下出《江西草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