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天目木姜子

天目木姜子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实际拼音: Tiān Mù Mù Jiānɡ Zǐ
别名: 芭蕉杨
来源: 科植物天目木姜子根、叶、果实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0米。叶互生,阔倒卵形、状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9~20厘米,宽6~13厘米,先端钝尖或圆,基部稍耳形,全缘,厚纸质,叶脉红棕色,侧脉7~9对,两面脉上均有短柔毛,老时上面惭变光滑;叶柄长3~7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先叶开放,每5~8朵成伞形花序;总8片,阔卵形,外面有绢状毛;花被黄色,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药4室,内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顶部略有短柔毛。核果卵圆形,熟时黑色,长约1.5厘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的向阳山坡。分布浙江。
功能主治: 根皮、果实:治寸白虫。叶:治伤筋
复方:

①治寸白虫:天目木姜子果实和根皮三至四钱,加醉鱼草根二至三钱。水煎,早、晚空腹各服一次。

②治伤筋天目木姜子叶、蛇葡萄根。共捣烂,和酒糟或白作成讲,烘热,包扎伤处,干则更换。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天目木姜子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实际拼音: Tiān Mù Mù Jiānɡ Zǐ
英文名: Fruit of Tianmu Mountain Litse, Tianmushan Litse
别名: 芭蕉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科植物天目木姜子的果实、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sea auriaulata Chien et Cheng

采收和储藏:果实9-10月采摘,晒干。根皮全年均可采,洗净泥土,要段,晒干。

原形态: 天目木姜子,落叶乔木,高达20m。叶互生,阔倒卵形、状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9-20cm,宽6-13cm,先端钝尖或圆,基部稍耳形,全缘,厚纸质,叶脉红棕色,侧脉7-9对,两面脉上均有短柔毛,老时上面渐变光滑;叶柄长3-7cm。花单性,雌雄异株,先叶开放,每5-8朵成伞形花序;总8片,阔卵形,外面有绢状毛;花被黄色,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药4室,内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顶部略有短柔毛。核果卵圆形,熟时黑色,长约1.5cm。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向阳山坡和山谷杂木林内。

资源分布:分布安徽、浙江。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1.5cm,直径约1.2cm。表面黑色或紫黑色,顶端钝圆,基部可见杯状宿存的花被,直径约1.5cm,黄棕或宁绿色。果梗长约1.3cm。外皮薄,除去外皮可见硬脆的果核,内含种子1粒。气香,味辛凉。
化学成分: 种子含油50.7%,内含月桂酸(lauric acid)34.6%,癸酸(capric acid)26.7%,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14.5%,油酸(oleic acid)8.3%,亚油酸(linoleic acid)4.2%,癸烯酸(decenoic acid)4.2%,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4.2%,癸烯酸(decenoic acid)4.2%,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2.5%,十四碳麻酸(tetradecenoic acid)2.4%,棕榈酸(palmitic acid)1.5%,亚麻酸(linolenic acid)0.5%,硬脂酸(stearic acid)0.3%,辛酸(caprylic acid)0.2%,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微量。
性味: 苦;温;辛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杀虫。主绦虫病蛲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
各家论述: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根皮、果实:治寸白虫,叶:治伤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