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布朗耳蕨

布朗耳蕨

出处: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实际拼音: Bù Lǎnɡ ěr Jué
别名: 睬甲哈乌(藏名)
来源: 鳞毛蕨种植物布朗耳蕨全草。8~9月采挖,切段,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块状,横卧。叶柄短,长6~8厘米,有沟,褐棕色,与中轴密被鳞片鳞片淡褐色乃至淡黄褐色;叶倒披针形,长40~60厘米,宽10~15厘米,下部羽片渐缩短,2次羽状分裂;羽片长披针形,长5~8厘米,宽2厘米;基部最宽;小羽片矩卵形,稍呈耳状,密接,边缘疏刺齿状,齿软,叶下、叶轴及中肋均被鳞毛;叶下灰绿色。孢子囊群小,不连接,位于近中肋处,子囊盖全缘,无毛。
生境分布: 生于高寒林下阴湿地及岩石缝中。分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涩,寒。
归经: 入肺、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病毒发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复方: 热毒发疹:布朗耳蕨升麻荆芥防风,煎汤服。

《中华本草》:布朗耳蕨

出处: 出自《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实际拼音: Bù Lǎnɡ ěr Jué
英文名: Herb of Braun's Holly Fern
别名: 贯众耳蕨贯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布朗耳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stichum braunii(Spenn.) Fee[Aspidium braunii Spen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挖出后除去叶柄及须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30-50cm。根茎短而直立,与叶柄基部、叶轴密被棕色、狭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4-8cm,禾秆色;叶片坚革质,倒披针形,长25-40cm,宽10-15cm,下部渐缩狭,两面被纤维状鳞片,二回羽状;羽片18-25对,平展,披针形,中部的较大,长5-7cm,宽2-3cm,一回羽裂;小羽片近对生,镰状长圆形,基部上侧1片大,其余向上各片渐小,钝头有刺状小尖,边缘有刺,基部不对称,上缘截形与羽轴平行,下缘形下延成羽轴翅;中部以下羽片逐渐缩短,最下1对长约2cm;叶脉羽状,侧脉分叉达叶边。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小脉先端,每小羽片有2-4对;囊群盖棕色,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2000m的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性味: 微苦;凉
归经: 肺;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血;杀虫。主流感;乙脑;痄腮鼻衄崩漏蛲虫病;头疮白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研末,3g。外用:适量,研末调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