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绵三七
实际拼音:
Mián Sān Qī
来源:
豆科毛瓣花属植物绵三七Eriosema himalaicum Ohashi [E. tuberosum (Buch.-Ham.)Wang et Tang],以块根入药。秋季采,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
甘、苦、涩,平。
《中华本草》:绵三七
出处: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实际拼音:
Mián Sān Qī
英文名:
Himalayan Eriosema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绵三七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iosema himalaicum Ohashi[E.tuberosum(Buch.Ham.ex D.Don)Wang et Ta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多为鲜用,亦可切片晒干。
原形态:
绵三七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肥大,肉质,近球形或短纺锤形。茎直立或基部平卧,密生锈色长柔毛。单叶互生;叶片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1.5-4cm,宽6-7mm,先端钝或急尖,有小突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上面疏生白色长柔毛,下面灰白色,密生白色长柔毛,沿脉有锈色长柔毛。
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约2mm,密生锈色长柔毛;花萼杯状,长约5mm,萼齿披针形,密生锈色长柔毛;花冠黄色,背面疏生丝质短毛;雄蕊10,二体。荚果长圆形,长约8mm,宽约5mm,先端有短喙,密生锈色长柔毛。花、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丛中、石缝中或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块根呈短纺锤形或球形,表面褐色,有致密的纵皱纹和支根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甘、苦
性味:
甘;苦;平
归经:
脾;胃;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中药大辞典》:绵三七
出处: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实际拼音:
Mián Sān Qī
别名:
草仔薯(《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鸡心矮陀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球根毛瓣花、山草果、排红草、山鸡头(《云南中草药选》),山土瓜、草果暗消、地草果(《红河中草药》),独苗一支立(《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豆科植物绵三七的块根。夏季采挖。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块根肥大,纺锤形至近球形,外皮褐色,茎多分枝,分枝具棱,密被稀疏棕色长柔毛。叶互生,长圆形或线状长圆形,长1.5~4厘米,宽6~7毫米,先端钝或急尖,有小突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被稀疏的柔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叶柄长1毫米,密放毛:托叶线形。花黄色,单生于叶腋;萼杯状,萼齿披针形,密生锈色长柔毛;花冠背面疏生丝质短毛。荚果矩圆形,先端有短喙,密生锈色长柔毛。种子紫黑色,肾形。花期6月。
生境分布:
生于无荫山坡上或松林中。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