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螳螂跌打
出处: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实际拼音:
Tánɡ Lánɡ Diē Dǎ
别名:
硬骨散
生境分布:
附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性味:
苦辛,温。
用法用量:
内服:泡酒,0.5~1两。外用: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中华本草》:螳螂跌打
出处: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实际拼音:
Tánɡ Lánɡ Diē Dǎ
英文名:
Stem of Climbing Pothos
原形态:
螳螂跌打,附生藤本,长4-6m以上。茎圆柱形,直径1.5-2mm,具细条纹,节间长2-2.5cm。老枝节上常有气生根,花枝多披散。叶柄楔形,先端截平或微下凹,长4-9cm,宽1-2.3cm,多少具耳,脉多,平行;叶片纸纸质,表面绿色,北面淡绿色,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钝圆,长4-8cm,宽1-3cm,有时在小枝下部退化为一长仅1-2mm的小尖头;基出脉3对,纤细,国脉倾斜,网结。花序小,单生叶腑;花序柄长5-8mm;基部苞片6-8枚,绿色,覆瓦状排列,卵形,锐尖,上部的长约4mm;佛焰苞极小,紫色,舟状;肉穗花序淡绿色,淡黄色至黄色,近圆球形或椭圆形,长5-6mm,4-5mm,蕾时直立,花时下垂或扭向一侧。浆果绿,成熟时红色或黄色,长圆状卵形,长不及1cm,粗5-6mm。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坡、平坝或河漫滩雨林及季雨林中多附生于树干或石崖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南部至东南部。
化学成分:
叶含蛋白质(proteins),脂类(lipids),淀粉(starch),鞣质(tannin),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及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等。
炮制:
切碎晒干。
性味:
味苦;辛;性温
归经:
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