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貒膏

出处: 《唐本草》
实际拼音: Tuàn Gāo
别名: 貒脂(《本草拾遗》),貒猪膏(《食医心镜》),猪獾油王玷桂《不药良方》),貒油(《纲目拾遗》),土猪油(《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鼬科动物脂肪油。冬季捕捉,捕得后杀死,剥去皮,取皮下脂肪及肠网膜上脂肪,入锅熬炼成淡黄色的脂肪油,滤去油渣即成。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貒肉"条。
性味:

①《唐本草》:"甘,平,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咸,无毒。"

功能主治:

咳逆上气,秃疮,顽癣,痔疮,臁疮

①《唐本草》:"主上气乏气咳逆三合服之,日二。"

②《纲目拾遗》:"一切内外痔,涂上效。"

③《四川中药志》:"除湿解毒。治脚生臁疮牛皮顽癣,头生白秃。"

用法用量: 内服:和饮。外用:涂搽局部。
复方:

①治肺痿上气气急:煎成貒猪膏一合,暖和服。(《食医心镜》)

②治头生白秃及牛皮癣大枫子木鳖子牛耳大黄木槿皮花椒。共为末调土猪油涂。(《四川中药志》)


《中华本草》:貒膏

出处: 出自《唐本草》
实际拼音: Tuàn Gāo
英文名: Sand badger fat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鼬科动物猪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ctonyx collaris F. Cuvier

采收和储藏:冬季捕捉,宰杀后,剖腹,取出脂肪,用小火炼出油,冷去后呈膏状。

原形态: ,体长60-70cm,重约10kg。鼻吻较长,吻端与猪鼻酷似,鼻垫与上唇间裸露,眼小,耳短圆可见。四肢短粗有力;脚底趾间具毛,但常垫裸露,趾垫5个。后脚掌裸露部位不达脚跟处。爪长而弯曲,前脚爪强大锐利。尾较长,基部粗壮向末端渐变细。通体黑褐色,体背两侧及臀部杂有灰白色。吻浅褐色。颊部到耳后有一黑褐色条纹。从前额到额顶中央有一条短宽的白色条纹。两颊在眼下各具一条污白色条纹。下额及喉部白色。针毛粗长挺拔,背部毛尖棕黑。尾毛白色。体毛变化,因地区,年龄等有差异。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于岩洞或挖洞而居,从平原延伸至海拔3000m的高山均可寻到其足迹。杂食,昼伏夜出。叫声似猪叫。

资源分布:分布一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除湿解毒。主肺痿咳逆上气;秃疮;顽癣;痔疮;臁疮
用法用量: 内服:冲,适量。外用:适量,涂搽。
复方: ①治肺痿上气气急:煎成貒猪膏一合,暖和服。(《食医心镜》)②治头生白秃及牛皮癣大枫子木鳖子牛耳大黄木槿皮花椒。共为末调土猪油涂。(《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上气乏气咳逆三合服之,日二。

2.《纲目拾遗》:一切内外痔,涂上效。

3.《四川中药志》:除湿解毒。治脚生臁疮牛皮顽癣,头生白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