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蚀疳疮门主论
王肯堂曰∶月蚀疳疮,生小儿耳窍之旁,虽曰指月而生,恐未必然。大抵风湿热毒成疳耳。(《准绳》)
冯鲁瞻曰∶若风湿相搏则生耳疮。更有以手指月,遂使两耳之后生疮者,名曰月蚀疮。及冻耳、虫伤、拨损之类外因者,并从外治。(《锦囊》)
周文采曰∶月蚀疮生于两耳鼻面,烂及下部诸窍,浸入筋络。月中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盈亏故名。(《集验》)
《心法》曰∶月蚀疮,又名旋耳疮,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流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
月蚀疳疮(图缺)
月蚀疳疮门主方
耳朵后生疮名曰月蚀疮 黄连、枯矾、胡粉、蛇床子各等分。研细干掺。
又方(《启玄》)
研细干掺或唾调搽。
耳边生疮。
研匀。香油调搽。
月蚀疮。
研细。香油调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