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太溪〕
属
足少阴肾经(《
灵枢》曰∶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
太溪。
太溪,
内踝之后,
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输。《
素问》曰∶下部地,
足少阴也,以候肾。注∶
肾脉在足
内踝后,
跟骨上
陷中,
太溪之分,动应于手。又曰∶
阴气不用,
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数点,
病本于肾。
太溪绝,死不治。吴鹤皋曰∶
太溪者,
肾脉也,真元之气聚于斯。若此脉不衰,则元气犹存,病虽危,尚可治也。沈承之曰∶
内踝骨下,略近后跟缘上,
动脉陷者中,名
太溪穴。此穴有脉则生,无脉则死。盖肾者
生气之源,十二经之本,
太溪则其
输穴也。其脉动而不息者,
真气充达于一身也。若
真气惫,
肾气绝,则其脉不动而死矣。纵
冲阳有脉,尤能进食,亦主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