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太白鹿角
出处:
《陕西中草药》
实际拼音:
Tài Bái Lù Jiǎo
原形态:
地衣体鳞片状,生于子器柄基部和上部,表面灰绿色,里面灰白色,稀瓣裂。子器柄粗壮,直立成树枝状,形如鹿角,高5厘米左右,直径约1.5毫米,呈灰白色或青绿色,无粉芽及针芽。顶端生杯状体,其周边延生呈掌状,上生多数子器;子器小,半球形或多数合生成不规则的疣状突起,子囊盘淡黄褐色或深褐色。
生于高山草地、岩石。石坑或树皮上,常成一望无边的广大群落。
性味:
味苦,性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中华本草》:太白鹿角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
实际拼音:
Tài Bái Lù Jiǎo
原形态:
初生地衣体鳞叶状,背面黄绿色,腹面白色,无粉芽。果柄(子器柄)由初生地衣体上伸出,圆柱状,较细,中空,高达8cm,粗1-3mm,单一或很少上部分枝,枝顶端呈锥状或有稍倾斜的杯,杯底不穿孔,杯缘常再生新杯,分枝腋间无穿孔;表面呈淡灰绿色、绿褐色,皮层较平滑,有龟裂,近基部处常生有小鳞叶。子囊盘生于杯缘上,具短柄,呈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岩石表面的落叶层上或灌丛基部的苔藓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安徽、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苦;性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