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川防风

出处: 中药志
实际拼音: Chuān Fánɡ Fēnɡ
别名: 竹节防风(《四川中药志》),毛前胡西风(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短裂藁本。春、秋采收,挖出根部,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主根粗壮,呈长圆锥形。茎单一,圆柱形,有纵直沟纹,基部光滑,顶端近花序处密生白色柔毛。基生叶有柄,长10~15厘米,基部呈鞘状,抱茎;叶为2~3回3出羽状复叶,最终裂片条形,边缘有粗锯齿,偶成缺刻状,无毛。复伞形花序顶生;花较大,无总,伞梗25~30,长5~8毫米,全体散生白色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25~30朵,小总数片,呈披针形,密生刺毛;萼齿不明显;花瓣5,白色,倒卵形,顶端突起向内折;雄蕊5;子房卵形,下位,花柱2,花柱基部圆锥形。双悬果扁压状卵圆形,长5毫米,宽2~3毫米,无毛,分果背棱显著,侧棱有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野生在多石砾的草原、山坡上。分布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于四川。贵州亦产。
性状: 干燥的根呈圆柱形而稍弯曲,有的有分枝,长15~30厘米,粗0.5~1.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芦头部较长,顶端常有残留的茎杆,并有环节状叶片残痕。根部有纵皱纹及成堆的疣状突起和支根痕。体轻,质硬脆,断面淡黄白色,无肉质,多纤维。气微,昧辣.以干燥、无细尾须根者为佳。
炮制: 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盾切片,晒干。
性味: 性温,味甘辛,无毒
归经: 入肝、脾、膀胱三经。
功能主治: 发表镇痛,祛风胜湿。治外感表症,头痛昏眩,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目赤疮疡破伤风。(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备注: 本品在四川作防风使用。

《中华本草》:川防风

出处: 出自《中药志
实际拼音: Chuān Fánɡ Fēnɡ
英文名: Root of Shortlobe Ligusticum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竹节前胡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ucedanum dielsianum Fedde ex Wolff.

采收和储藏:春、秋采收,挖出根部,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90cm。根颈粗壮,径1-2.5cm,有多数估叶鞘纤维,下端圆柱形,长6-10cm,表面灰褐色,有明显环节。基生叶叶柄长6-22cm,坚实,基部有较短的卵状叶鞘;叶片轮廓为广三角状卵形,三回羽状分裂或全裂,长10-30cm,宽10-26cm,末回裂片卵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有时为长椭圆形至线形,边缘具不规则的浅齿或深裂状,基部渐狭,有时为长椭圆形至线形,边缘具不规则的浅齿或深裂状,长1-3cm,宽0.5-1.5cm,略带革质,叶轴有槽,被稀疏短毛;茎生叶与基生叶形状相同,但较小。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伞形花序直径4-8cm,总片0-2,线形;伞辐10-20;小总片2-4,线形;花瓣长圆形,白色;萼齿细小,不明显;花柱基圆锥形。分生果长椭圆形,长约6mm,宽约3mm,背棱及中棱线形突起,侧棱宽翅状,翅较厚;棱槽内有油管3mm,背棱及中棱线形突起,侧棱宽翅状,翅较厚;棱槽内有油管1-2,合生面有油管4-6,胚乳腹面微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500m的山坡湿润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湖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川防风根呈圆锥形,稍弯曲,长8-12cm,直径1-1.5cm。表面棕色,栓皮脱落处显共同棕色斑,且不规则的纵沟和较密的侧根痕,根头柄端有残茎,略呈分枝状,环纹不明显。质较,易折断,断面致密。气微,味甘。
炮制: 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 味辛;微甘;性微温
归经: 归肺;膀胱肝;脾经
功能主治: 发表;祛风;胜湿;止痛。主风寒感冒感冒夹湿;头痛;昏眩;寒湿腹痛泄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破伤风目赤疮疡疝瘕;疥癣;风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或捣敷。
注意事项: 虚热、体虚多汗者禁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