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亮叶桦皮

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实际拼音: Liànɡ Yè Huà Pí
别名: 桦树皮桦杆树皮(《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桦木科植物亮叶桦树皮。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 树皮含挥发油(桦皮油)0.2~0.5%,其中97%以上是水杨酸甲酯。树皮和木材干馏可得桦焦油,主要成分为愈创木酚、苯甲酚、焦性儿茶酚、甲醇等。嫩芽可提取桦芽油,收量3.5~8%,该油主要成分为香桦烯醇、香桦烯等。
性味: 《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微温,味苦。"
功能主治: 《四川常用中草药》:"除湿,消食,解毒,治食积停滞,乳痈红肿,时行热毒疮,风疹小便短赤,胸腹饱胀,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中华本草》:亮叶桦皮

出处: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
实际拼音: Liànɡ Yè Huà Pí
别名: 桦树皮桦杆树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桦木科植物亮叶桦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tula luminifera H. Winkl.[Betula al-noides Buch.-Ham.var.pyrifolia(Franch.)Burk.]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剥取树皮,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乔木,高达20m。树皮红褐色或黄灰色,枝条红褐色,有白粉;小枝黄褐色,密生短柔毛。芽鲜无毛,边缘生纤毛。叶柄长1-2cm,密生短毛及腺点;叶片卵形至宽卵圆形,长4.5-10cm,宽2.5-6cm,先端骤尖或呈细尾状,基部圆形、形或近心形,边缘具不规则刺毛状重锯齿,上面幼时密生短柔毛,下面密生腺点,没脉生长柔毛,脉腋间有毛,侧脉12-14对。雄花序2-5,通常簇生小枝顶端,花序梗密生腺体,果序多为单生,长圆柱形,长3-9cm;果序梗1-2cm,下垂;果长2-3mm,中裂片长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卵形,有时不发育;翅果倒卵形,长2mm,膜质翅宽为果的1-2倍。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500m的向阳山坡及杂木林内。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地及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 甘;辛;性微温
功能主治: 祛湿散寒;消滞和中,解毒。主感冒风湿痹痛;食积饱胀;小便短赤;乳痈;疮毒;风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