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水榆果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实际拼音: Shuǐ Yú Guǒ
别名: 糯米珠(《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薇种植物水榆花楸果实
原形态:

水榆花楸,又名:枫榆、千筋树、黄山榆水榆

落叶乔木,高5~20米。树皮光滑,灰色;小枝无毛或稍有柔毛,亦褐色。单叶互生;质薄或略为草质;卵形至椭圆状卵形,长3~10厘米,先端短锐尖,基部圆形或宽形,边缘有不整齐单锯齿或重锯齿,上面无毛,暗绿色,下面光滑或稍有柔毛,侧脉6~13对;托叶披针形。花序伞房状,疏生,有花6~25朵,花托具柔毛;萼片5;花瓣5,白色;雄蕊多数,突出;子房下位,花柱通常为2。果稍圆形,红黄色,直径7~10毫米;具长柄。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较阴湿的山谷、杂木林或石缝中。分布浙扛、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功能主治: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血虚劳倦,四至五两,加黄,水煎,早晚分服。"

《中华本草》:水榆果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实际拼音: Shuǐ Yú Guǒ
英文名: Fruit of Densehead Mountainash
别名: 糯米珠
来源:

药材基源:为薇科植物水榆花楸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rbus alnifolia (Sieb. Et ucc.)K .Koch[Micromeles alnifolia Koehne]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原形态: 水榆花楸 乔木,高达20m。小枝圆柱形,具灰白色皮孔,幼时微具柔毛,二年生枝暗红褐色,老枝暗灰褐色,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5-3cm;叶片卵形至椭圆状卵形,长5-10cm,宽3-6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宽形,边缘有不整齐尖锐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沿中脉和侧脉上微具短柔毛,侧脉6-14对,直达叶边刺尖。复伞房花序较疏松,具花6-25朵,总花梗和花梗具稀疏柔毛;花梗长6-12mm;花白色,直径10-14mm;萼筒钟状,萼片三角形,内面密被白色绒毛;花瓣卵形或近圆形;雄蕊20,突出;子房下位,花柱2。果实椭圆形或卵形,直径7-10mm,长10-13mm,红色或黄色。花期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300m的山坡、山沟或山顶混交林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西、浙江、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凉潮湿环境,耐寒。宜选择微酸性土壤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植法。10-11月,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肉,洗净种子,晾干。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将经过沙藏处理的种子,按行距15-20cm开沟,沟深4-5cm,每隔5cm播1颗种子,播后覆土,浇水,用稻草覆盖畦面,保温。出苗后培育1-2年可出圃定植。定植时按行株距3m左右挖穴,正方形配置,植穴径宽约40-50cm,深30cm,栽后填土,踩紧,淋水。

田间管理 幼苗出土后,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浇水、追肥及补苗。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追肥2次。冬季或春季萌芽前,剪去病虫枝、过密枝和细弱枝。

性味: 甘;平
归经: 脾;肝
功能主治: 养血补虚。主血虚萎黄劳倦乏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0-150g。
各家论述: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血虚芳倦,四至五两,加黄,水煎,早晚分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