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爬山猴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实际拼音:
Pá Shān Hóu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有节,有鳞片。叶自根生;盾状矩圆卵形,长7~12厘米,宽5~7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圆形,全缘或波状,下面紫色;叶柄长5~15厘米,红色,无毛。花茎红色,无叶,无毛,较长于叶柄;花雌雄同株,二歧聚伞花序,顶生;雄花淡红色,花被4,2枚大,卵圆形,长1.5~1.8厘米,2枚小,披针形,长6毫米,雄蕊多数;雌花有2枚圆卵形花被,子房3室,有3个不等大的翅,花柱3。
生境分布:
生于阴处。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捣敷。
《中华本草》:爬山猴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实际拼音:
Pá Shān Hóu
原形态:
多年生小草本,高6-15cm。全株无毛,无茎,根茎长而横走,有长卵形棕色的鳞生覆盖。基生叶2-4枚盾状着生;叶柄长4-12cm;叶片肉质,长卵圆形,长7-10cm,宽3-4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或浅波状,斜展,下面紫红色。聚伞花序从根茎生出;总花梗长达20cm,超过叶长,多花,红色,雄花被片3-4,外花被片圆卵形。蒴果红色,有3个不等大的翅,其中一个最大,宽约1.3cm。有纵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石岩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等地
性味:
味辛;微酸;性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