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绣球防风
实际拼音:
Xiù Qiú Fánɡ Fēnɡ
来源:
唇形科植物绣球防风Leucas ciliata Benth.,以根及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或夏秋间采集,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辛,温。
用法用量:
根、全草0.3~1两,或根研末每服0.5~1钱,全草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水煎熏洗患处。
《中华本草》:绣球防风
实际拼音:
Xiù Qiú Fánɡ Fēnɡ
英文名:
Herb of Ciliate Leucas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绣球防风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ucas ciliata Benth.
采收和储藏:7-10月采收,切成长约1cm的小段,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或上部多扭曲,纤弱,全株密被污黄色倒向长毛。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9cm,宽1-3cm,具疏锯齿,厚纸质,侧脉3-5对,叶柄短。轮伞花序腋生,球形,多花密集;花萼管状,先端膨大略折曲,呈10齿裂,裂片线形;花冠白色或紫色,与萼筒等长略伸出于萼筒,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盔状,长圆形,下唇较上唇长1.5倍,呈3裂状,中裂片倒梯形,先端2圆裂;雄蕊4;前对较长;花丝丝状,花药卵圆形,2室叉形;子房4裂,花柱柱状,柱头2裂。小坚果4枚,卵圆形,褐色而亮。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溪边、路旁、灌丛或草滩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茎略带方形、长30-100cm,黄绿色,密被污黄以长硬毛,断面中心髓部似通草样。叶对生,暗绿色至绿褐色,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披针形,长4-9cm,宽1.2-1.8cm,边缘具锯齿及缘毛,两面被黄以短硬毛。花轮生于叶腋,近球状,直径1.5-2.5cm,苞片多数,花萼钟形,花冠唇形,多干革命缩。小坚果卵形,黑棕色,具浅网纹。气无,味辛、苦。
以色绿、不带根者为佳。
性味:
味苦;辛;性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滇南本草》:肝虚者忌之。
《中药大辞典》:绣球防风
出处:
《滇南本草》
实际拼音:
Xiù Qiú Fánɡ Fēnɡ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绣球防风的全草。开花时采收,切成长约1厘米的小段,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140厘米,全体密被污黄色倒向长毛。茎直立,略带方形,上部多二歧分枝。叶对生,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2厘米,具疏锯齿,上面暗黄绿色,下面稍淡,厚纸质;具短柄。花轮生于茎顶叶腋内;总苞片极多数,线形;萼管状钟形,先端10齿裂,裂片线形,绿白色,有脉10条,沿脉及裂片上均被长毛;花冠藏于萼内,2唇,上唇全缘,头盔状,下唇平坦,3裂,外面均被毛;雄蕊4,下面2枚较长,花药背着,橙黄色,花后转红色;子房4裂,花柱柱状,柱头2裂。小坚果4枚,卵状,长3毫米,果皮黑褐色而光亮,萼宿存。花期秋季。
本植物的根(绣球防风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于山谷附近荒坡草丛中。分布云南、贵州等地。产于云南。
性状:
干燥全草,茎略带方形,黄绿色,密被污黄色长硬毛,切面中心髓部似通草样。叶绿色,多破碎,两面被毛,边缘有锯齿,花轮生于叶腋,如球状,直径约1.5~2.5厘米;苞片多数,花萼钟形,花冠唇形,多干缩。气无,味辛苦。以色绿不带根者为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注意事项:
《滇南本草》:"肝虚者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