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蜈蚣草
实际拼音:
Wú Gōnɡ Cǎo
性味:
淡,平。
用法用量:
根状茎2~4钱。外用全草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蜈蚣草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实际拼音:
Wú Gōnɡ Cǎo
英文名:
Herb of Chinese Brake,Herb of Centipedal Brake,Herb of Ladder Brake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3-2m。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叶丛生,叶柄长10-30cm,直立,干后棕色,叶柄、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叶矩圆形至披针形,长10-100cm,宽5-30cm,1次羽状复叶;羽片无柄,线形,长4-20cm,宽0.5-1cm,中部羽片最长,先端渐尖,先端边缘有锐锯齿,基部截形,心形,有时稍呈耳状,下部各羽片渐缩短;叶亚革质,两面无毛,脉单1或1次叉分。孢子囊群线形,囊群盖狭线形,膜质,黄褐色。
化学成分:
全草含木脂体甙,顺-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葡萄糖甙(ci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9-O-β-D-glucoside),落叶松脂醇-9-O-β-D-葡萄糖甙(lariciresinol-9-O-β-D-glucoside),还含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
性味:
淡;苦;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中药大辞典》:蜈蚣草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实际拼音:
Wú Gōnɡ Cǎo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3~2米。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叶丛生,叶柄长10~30厘米,直立,干后棕色,叶柄、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叶矩圆形至披针形,长10~100厘米,宽5~30厘米,1次羽状复叶;羽片无柄,线形,长4~20厘米,宽0.5~1厘米,中部羽片最长,先端渐尖,先端边缘有锐锯齿,基部截形,心形,有时稍呈耳状,下部各羽片渐缩短;叶亚革质,两面无毛,脉单1或1次叉分。孢子囊群线形,囊群盖狭线形,膜质,黄褐色。
本植物的根(蜈蚣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墙上或石隙间。分布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各地。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